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荷叶浦
作者: 徐贲 〔明代〕
粼粼水溶春,淡淡烟销午。
不见唱歌人,空来荷叶浦。
无处寄相思,停舟采芳杜。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烟雾在午后渐渐消散。
却不见有唱歌的人,空着心情来到荷叶边的渡口。
无处可以寄托我的思念,只好停舟在这里采摘芳草和杜鹃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粼粼:形容水面波光闪烁的样子。
- 淡淡:轻微而清淡。
- 烟销:烟雾消散。
- 浦:渡口、岸边。
- 相思:思念之情。
- 芳杜:指芳草、杜鹃花。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荷叶”,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清雅和幽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贲,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作品多为咏物抒情,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文人对自然的深入探索与感悟,诗人通过水、荷叶等意象,表现了对春天的感怀及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诗歌鉴赏:
《过荷叶浦》以春天的水面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自然画面。开头两句“粼粼水溶春,淡淡烟销午”,生动展示了春日午后的宁静与美好,水面波光粼粼,烟雾轻淡,仿佛一幅动人的山水画。接下来的“不见唱歌人,空来荷叶浦”,则从美景转向了孤独,诗人来到这里,虽见到自然之美,却不见同行者,增添了一层寂寥的情感。最后两句“无处寄相思,停舟采芳杜”,表达了诗人对思念对象的渴望与无奈,停舟之际,寄情于自然,采摘芳草以抒发心中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内心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粼粼水溶春:水面波光闪烁,春天的气息在水中荡漾。
- 淡淡烟销午:轻柔的烟雾在午后渐渐散去,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不见唱歌人:在这样的美丽景色中,却不见有同欢共唱的人。
- 空来荷叶浦:独自来到荷叶边的渡口,感到一阵空虚。
- 无处寄相思:没有地方可以寄托心中的思念。
- 停舟采芳杜:停下小舟,采摘芳草与杜鹃花,借此抒发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春的溶解,形象生动。
- 对仗:如“粼粼水溶春,淡淡烟销午”,工整而和谐。
- 拟人:烟雾的消散仿佛有生命般,增添了自然的灵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表达了春天的美丽与个人的孤独,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思念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着生命与流动,反映诗人的情感。
- 荷叶:象征着高洁与幽静,寄托思念。
- 芳草与杜鹃花:象征着希望与美好,抒发思念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粼粼水溶春”中“粼粼”指的是什么? A. 清澈
B. 波光闪烁
C. 流动 -
诗中提到的“荷叶浦”象征着什么? A. 高洁
B. 寂寥
C. 甜蜜 -
诗人希望通过停舟采芳杜来表达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思念的寄托
C. 对友人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徐贲与李白的作品均描绘自然景观,但徐贲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多以豪放的气势著称。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