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二首》

时间: 2025-01-21 14:54:08

落照临风细细寒,已收纹簟未收纨。

山中桂老初含紫,泽上枫多并是丹。

月过河桥低映榭,露从霄极暗供盘。

何人刻意离忧苦,不字灵均即姓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秋二首 宋祁 〔宋代〕

落照临风细细寒,已收纹簟未收纨。 山中桂老初含紫,泽上枫多并是丹。 月过河桥低映榭,露从霄极暗供盘。 何人刻意离忧苦,不字灵均即姓潘。

白话文翻译:

夕阳在风中带来微微的寒意,竹席已经收起,但纨扇还未收起。 山中的桂树初露紫色,水边的枫树都变成了红色。 月亮经过河桥,低低地映照在亭台上,露水从高空落下,暗暗地滋润着盘中的植物。 有谁会刻意去追求离别的忧愁和痛苦呢?不是灵均(屈原的字)就是姓潘的人。

注释:

  • 落照:夕阳。
  • 纹簟:竹席。
  • 纨:细绢,这里指纨扇。
  • 桂老:指桂树。
  • 泽上:水边。
  • 霄极:高空。
  • 灵均:屈原的字。
  • 潘:指潘岳,西晋文学家,以忧国忧民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描绘了早秋时节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人生忧愁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祁的晚年,当时他正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深的感悟。诗中通过对早秋景色的描绘,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秋的景色,通过对夕阳、竹席、纨扇、桂树、枫叶、月亮和露水的描绘,展现了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的美妙。诗中的“落照临风细细寒”和“月过河桥低映榭”等句,不仅描绘了景物,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忧郁和沉思的氛围。最后两句“何人刻意离忧苦,不字灵均即姓潘”,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忧愁的深刻思考,暗示了诗人对屈原和潘岳等历史人物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照临风细细寒”:夕阳在风中带来微微的寒意,描绘了早秋的凉爽。
  2. “已收纹簟未收纨”:竹席已经收起,但纨扇还未收起,反映了季节的过渡。
  3. “山中桂老初含紫”:山中的桂树初露紫色,描绘了秋天的色彩。
  4. “泽上枫多并是丹”:水边的枫树都变成了红色,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5. “月过河桥低映榭”:月亮经过河桥,低低地映照在亭台上,增添了诗意。
  6. “露从霄极暗供盘”:露水从高空落下,暗暗地滋润着盘中的植物,描绘了自然的恩赐。
  7. “何人刻意离忧苦”:有谁会刻意去追求离别的忧愁和痛苦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忧愁的思考。
  8. “不字灵均即姓潘”:不是灵均(屈原的字)就是姓潘的人,暗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落照临风细细寒”中的“落照”比喻夕阳。
  • 拟人:如“月过河桥低映榭”中的“月过”赋予月亮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山中桂老初含紫,泽上枫多并是丹”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早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人生忧愁的思考。诗中的自然景物不仅是对季节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忧愁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落照:夕阳,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和季节的变迁。
  • 纹簟:竹席,象征着夏天的结束。
  • 纨扇:细绢扇,象征着夏天的遗留。
  • 桂老:桂树,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枫多:枫树,象征着秋天的色彩。
  • 月过:月亮,象征着夜晚和宁静。
  • 露从:露水,象征着自然的恩赐和生命的滋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落照”指的是什么? A. 夕阳 B. 月亮 C. 星星
  2. “已收纹簟未收纨”中的“纹簟”和“纨”分别指什么? A. 竹席和细绢扇 B. 竹席和布扇 C. 草席和细绢扇
  3. 诗中的“灵均”是谁的字? A. 屈原 B. 潘岳 C. 宋祁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的《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感慨。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秋天山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宁静的心境。

诗词对比:

  • 杜牧的《秋夕》与宋祁的《早秋二首》: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杜牧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感慨,而宋祁的诗则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忧愁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祁的多首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