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时间: 2025-01-11 22:40: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乱云扰扰水潺潺。笑溪山。几时闲。更觉桃源,人去隔仙凡。万壑千岩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倦游回首且加餐。短篷寒。画图间。见说娇颦,拥髻待君看。二月东湖湖上路,官柳嫩,野梅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溪水潺潺的场景,诗人感叹在这样的环境中,何时能够闲适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桃源之地似乎已经被人隔断,无法再与世俗相连。高山深谷间,外面飘着雪花,树木如琼如玉,栏杆似乎也都是美玉制成的。在游历的倦怠中,回首再来,想要再享受一顿美餐。小船在寒冷的水面上,画图的间隙中,听说那娇美的女子正在梳妆,等待君子来访。二月的东湖上,柳树吐新芽,野梅花已残。
注释
- 乱云扰扰:形容云层纷乱,天气阴沉。
- 潺潺:形容水流声。
- 桃源:指的是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境地,象征着世外桃源。
- 万壑千岩:形容山峦重叠,层次分明。
- 琼作树,玉为栏:用美玉、白玉来比喻树木和栏杆的美丽。
- 倦游:指游玩到疲倦的状态。
- 娇颦:指女子因思念而皱眉的样子。
- 官柳嫩:形容官家种植的柳树刚刚发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将领。他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尤其擅长表达爱国情怀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辛弃疾晚年,时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辛弃疾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常常在词中表达对国家和个人生活的思索,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是一首典型的辛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情感深度。开篇“乱云扰扰水潺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忧郁而动荡的情绪,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接下来的“笑溪山”,则是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诗人渴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宁静和闲适。
“桃源”意象的引入,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然而,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正如“人去隔仙凡”所指,诗人对人世间纷扰的无奈与失望愈加明显。
在描绘自然景观时,辛弃疾运用了精妙的比喻,如“万壑千岩楼外雪”,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结合,形成了一种美的张力。最后的“官柳嫩,野梅残”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出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脆弱,暗示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整首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辛弃疾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云扰扰水潺潺”:描绘了阴沉天气和流水的声音,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 “笑溪山”:暗示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依然保持乐观。
- “桃源,人去隔仙凡”: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隔阂。
- “万壑千岩楼外雪”:用细腻的描写展示自然之美。
- “倦游回首且加餐”:表现诗人对游历生活的疲倦与怀念。
- “短篷寒”:传达出寒冷的感受与孤独的心情。
- “见说娇颦,拥髻待君看”:描绘了女子的美丽与思念,增加了生活的情趣。
- “二月东湖湖上路,官柳嫩,野梅残”:最后的意象,展示春天的生机与生命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琼作树,玉为栏”,将自然景物与人间美玉形象结合。
- 拟人:如“娇颦”形容女子的情感,赋予其生命。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体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乱云:象征动荡不安的生活状态。
- 水潺潺:传达出一种流动的生命感。
- 桃源:理想生活的象征。
- 雪:象征清冷与孤寂。
- 娇颦:女子的美丽与思念。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桃源”是指: A. 一种花
B. 理想的生活境地
C. 一座山 -
“倦游回首且加餐”中的“倦游”指的是什么? A. 游玩到疲惫
B. 游历的快乐
C. 旅行的计划 -
“见说娇颦,拥髻待君看”中的“娇颦”指的是: A. 女子的皱眉
B. 女子的笑容
C. 女子的舞姿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的另一首名作,描绘春天的美丽与激情。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词作,表现历史的沉重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对比,辛词多表现豪放、激昂的情感,而李清照则多表达细腻、柔婉的情感。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各有千秋,辛弃疾的自然描写较为宏伟,而李清照则细腻入微。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名作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