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生查子(山行寄杨民瞻)
作者:辛弃疾 〔宋代〕
原文展示:
昨宵醉里行,山吐三更月。
不见可怜人,一夜头如雪。
今宵醉里归,明月关山笛。
收拾锦囊诗,要寄扬雄宅。
白话文翻译:
昨夜我在酒中游荡,山间的月亮在三更时分升起。
却没有看到可怜的人,整夜无法入睡,头发如白雪般苍白。
今夜我醉酒归来,明月照耀下的关山传来笛声。
我收拾好我的锦囊诗,准备寄往扬雄的家。
注释:
- 醉里行:醉酒中游荡。
- 山吐三更月:山间在三更时分吐出明月。
- 可怜人:指孤独的人或心情悲伤的人。
- 头如雪:形容白发,暗指年纪已大,或是因忧愁而白。
- 明月关山笛:明月下的关山传来笛声,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思乡的氛围。
- 锦囊诗:指装在锦囊里的诗作,寓意珍贵的诗篇。
- 扬雄宅:指汉代辞赋家扬雄的住所,象征着文人之间的交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参与抗金活动,作品多表现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他的词风豪放,常涉及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辛弃疾晚年,在他游历山川之际,感受到孤独和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生查子(山行寄杨民瞻)》是辛弃疾在游历山间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浓厚的孤独感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开篇“昨宵醉里行”便设定了情境,醉酒的状态让诗人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然而他在这醉意中仍无法忽视内心的孤寂。三更的月亮在山间洒下清辉,渲染出清冷的夜色,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诗人回忆起整夜未眠的情景,孤独而又悲伤,白发如雪,暗示着岁月的无情流逝,也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在这一片月色中,关山的笛声似乎带来了远方的召唤,折射出他对友人杨民瞻的深切思念。最后,诗人在醉酒中整理锦囊诗,准备寄给友人,表达了对文人交往的重视和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昨宵醉里行”——描绘了诗人在醉酒中游荡,营造出一种随意而放松的状态。
- “山吐三更月”——形象地描写了月亮在山间升起的景象,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不见可怜人”——表达了诗人对孤独者的同情和对人情冷暖的思索。
- “一夜头如雪”——暗示诗人因忧愁或年老而白发苍苍,增添了诗的叹息意味。
- “今宵醉里归”——再次回到饮酒的状态,暗示着诗人的放纵与逃避。
- “明月关山笛”——通过音乐与明月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优美的氛围。
- “收拾锦囊诗”——象征着珍贵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重视。
- “要寄扬雄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及对文人交往的渴望。
-
修辞手法:
使用了比喻(如“头如雪”)、对仗(如“明月关山笛”),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孤独、思乡与对友谊的珍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情感波动。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着清冷与孤独,也可以代表思念之情。
- 山:象征着高远与孤立,体现了诗人的内心状态。
- 笛声:代表着远方的呼唤,暗示着对友人的思念与向往。
- 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明月”主要象征什么?
A. 友情
B. 孤独与思念
C. 财富 -
诗的最后一句中,诗人要寄送的对象是?
A. 自己
B. 杨雄
C. 杨民瞻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描写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诗词对比: 辛弃疾的《生查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前者更显豪放,后者则细腻柔美。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