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即席别吴门诸子偕园次返梁溪并呈伯成先生》
时间: 2024-09-19 20:58: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山流水 即席别吴门诸子偕园次返梁溪并呈伯成先生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西风落拓阖闾城。有留侬白帢红筝。
细雨落檐花,吴王宫外鸡鸣。
屏当好嫩橘鲜橙。瓯如雪,真珠药玉齐倾。
三两狂夫,趁筝琶未歇,促拍调俱成。
閒评。相逢作达耳,人世事落絮浮萍。
枫桥下几船夜火,一派寒更。
奈酒醒人又趱离程。早潮平,报道山泉待我,凉梦先萦。
尽残年,渔蓑茶灶寄浮生。
白话文翻译:
在西风萧瑟的季节,阖闾城显得有些落寞。依旧留在身边的是你,我的朋友,还有那白色的帢子和红色的筝。
细雨轻轻落下,檐下的花朵微微颤动,吴王宫外传来了鸡鸣声。
屏风前摆放着新鲜的橘子和橙子,瓯中如雪的白色饮品,真珠和药玉倾斜在一起。
三两位豪放之士,趁着筝和琶的余音未绝,急忙把拍子和旋律调成一曲。
闲聊之间,偶尔相逢,仿佛在耳边谈论人世间的事情,犹如落絮随波浮萍。
枫桥下,几只小船在夜色中点燃了火光,整个场景显得寒冷而宁静。
然而酒醒后,人又急急忙忙地赶路。潮水刚平,听说山泉在等我,凉爽的梦境在心头萦绕。
在残年之际,渔夫的蓑衣和茶灶寄托了我漂泊的生涯。
注释:
- 阖闾城: 古代吴国的都城,象征江南文化的繁华与历史。
- 白帢: 一种白色的头巾,常见于古代士人。
- 红筝: 红色的筝,表示音乐和友谊的欢愉。
- 瓯如雪: 指酒或饮品的清白纯净。
- 达耳: 意为听见、知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5年-约1680年),字仲明,号寄舟,清代诗人,擅长诗歌、词曲,作品多描写江南水乡的山水风景和人情世态。他的诗风细腻而清新,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瞬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诗人与友人别时,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描绘的江南美景与人情,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高山流水》是陈维崧的代表作之一,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西风、细雨、鸡鸣等自然景象交织出一幅生动的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思考。在细腻的描写中,诗人流露出对短暂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惜。
诗的结构紧凑,前半部分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情,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情感的流露,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尤其是“人世事落絮浮萍”的比喻,传达出对世事无常的哲理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在抒情中融入了哲理,既有对友谊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落拓阖闾城: 描述了秋风的萧瑟,阖闾城显得落寞,表现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受。
- 有留侬白帢红筝: 提到朋友的陪伴,突显人情的温暖与音乐的欢快。
- 细雨落檐花,吴王宫外鸡鸣: 自然景色的描绘,增添了生活的细腻感。
- 屏当好嫩橘鲜橙: 生活的美好,象征着丰收与幸福。
- 三两狂夫,趁筝琶未歇: 朋友间的欢聚,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 人世事落絮浮萍: 反映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 奈酒醒人又趱离程: 生活的匆忙,酒醒后又要面对现实。
- 尽残年,渔蓑茶灶寄浮生: 表达了对生活的归宿感,渔蓑和茶灶象征朴素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 “人世事落絮浮萍”将人生比作飘浮的絮与萍,生动形象。
- 对仗: 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工整流畅。
- 意象: 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的细节交织,构建出浓厚的江南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惜,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意象分析:
- 西风、细雨: 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来了一种萧瑟的氛围。
- 阖闾城、吴王宫: 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白帢、红筝: 象征友情和欢聚的氛围。
- 渔蓑茶灶: 代表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阖闾城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落寞
- C. 和平
- “人世事落絮浮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无常
- C. 忧伤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江南的美丽?
答案:
- B. 落寞
- B. 无常
- 西风、细雨、橘子、茶灶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 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情,表达了孤独与对友谊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 通过自然景色表现内心的宁静,与陈维崧的细腻对比,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江南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