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 骑登雨花台》
时间: 2025-01-11 23:55: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朝秋在台城路,鞭丝十年重到。
废苑离宫,残云剩水,禁得几回凭吊。
天风浩浩。吹酒店青旗,戍楼红纛。
鸦外无人,一僧负手看斜照。
星星劫灰未扫。雨花零落尽,惟剩秋草。
海市楼船,江关战鼓,只恐青山愁老。
英雄去了。谁念我登临,承平年少。
暝色催归,寺门钟动早。
白话文翻译:
在台城的道路上,六朝的秋天又来到,
过去的十年好似鞭丝般再次回到这里。
废弃的苑子和宫殿,残存的云彩和水面,
我能够凭吊几回呢?
天风浩荡,吹动着酒家的青旗,
戍楼上飘扬着红色的旗帜。
远处鸦鸣,四周无人,只有一位僧人独自看着斜阳。
星星的灰烬尚未扫尽,雨花已零落,
只剩下秋天的野草。
海市蜃楼和楼船,江边的战鼓声,
只怕青山也会因忧愁而变老。
英雄早已远去,谁又会想到我在此登高,
享受这承平的年轻岁月。
暮色催促着归程,寺门的钟声已经响起。
注释:
- 台城:指南京的古称,这里是六朝时期的都城。
- 鞭丝:形容光阴如丝般细腻,十年如一瞬。
- 废苑离宫:指曾经繁华的宫苑,如今荒凉。
- 凭吊:指凭吊、怀念逝去的事物。
- 浩浩:形容风势浩荡。
- 青旗、红纛:分别指酒家、戍楼的旗帜,象征着繁华与战事的对比。
- 星星劫灰:指遭受劫难后留下的灰烬。
- 海市楼船:指海市蜃楼和假象,暗指虚幻与现实。
- 承平年少:指太平盛世的年轻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易顺鼎(约1640-1715),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曾任职于南明和清朝。其诗风格深受六朝诗人的影响,常表达对历史的感伤和对现实的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表达了对六朝盛世的追忆与对当下的感慨,反映出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台城路的秋景,展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与感慨。开头“六朝秋在台城路”,直接将时间空间定位于历史的长河中,唤起读者对往昔的回忆。接着,诗人通过“鞭丝十年重到”的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生命的无常。废苑离宫、残云剩水的描写,突显出昔日繁华的凋零,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随后,诗中描绘的“天风浩浩”与“酒店青旗,戍楼红纛”的对比,反映出历史的动荡与繁华的消逝。诗人目睹无人之境,只有一位僧人在静默中看斜阳,体现了孤独与冷清。最后,诗人在面对“英雄去了”的叹息时,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催促着归途的钟声更显得凄凉。
整首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象和历史回忆交织,展现出诗人对往事的追思与对现实的思考,情感深邃而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朝秋在台城路:点明地点与时间,唤起历史感。
- 鞭丝十年重到:形象地表达时间的流逝与重返。
- 废苑离宫,残云剩水:描绘荒凉景象,映衬历史的衰败。
- 禁得几回凭吊:表达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无奈。
- 天风浩浩:描写自然的壮丽,暗示历史的浩荡。
- 吹酒店青旗,戍楼红纛:对比繁华与战事,寓意深远。
- 鸦外无人,一僧负手看斜照:展现孤寂,体现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 星星劫灰未扫:暗示历史的苦难与悲伤。
- 雨花零落尽,惟剩秋草: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
- 海市楼船,江关战鼓:描绘虚幻与现实交错。
- 只恐青山愁老:感叹岁月流逝,山也会因忧愁而老去。
- 英雄去了。谁念我登临:思考个人的渺小与历史的伟大。
- 承平年少:怀念太平盛世的年轻时光。
- 暝色催归,寺门钟动早:意象的结束,回归现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鞭丝十年”,形象地表达时间的细腻和流逝。
- 对仗:如“青旗”“红纛”,构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如“青山愁老”,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诗人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思考,情感深沉而细腻。诗中渗透着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凋零与变迁,暗示时间的无情。
- 废苑离宫:象征历史的辉煌已成过往,体现历史的沧桑感。
- 青旗、红纛:代表权力与繁华的象征,反映出历史的对比。
- 雨花: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带有一种伤感的美。
- 青山:象征永恒与历史的沉重,反映出岁月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六朝”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 A. 唐朝
- B. 宋朝
- C. 六朝时期
- D. 明朝
-
诗中“海市楼船,江关战鼓”所表达的意象主要是?
- A. 现实的繁华
- B. 虚幻与现实的对比
- C. 自然的美丽
- D. 战争的悲惨
-
“英雄去了”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慨?
- A. 对战争的赞美
- B. 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 C. 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与《台城路 骑登雨花台》:两首诗均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山居秋暝》更注重自然的静谧美,而《台城路》则更着重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叹。
解读: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面对自然与历史时的不同态度,王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和谐的心境,而易顺鼎则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与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分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