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魂梦频惊。有谁来唤声。暂也从教寂寞,争夜夜杳无凭。凄清。窗月明。泪珠流枕棱。为问那人归去,可也似恁般情。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在梦中惊醒,谁能来呼唤我的名字?即便让我在这寂寞中度过,夜夜孤独无依。窗外的月光清冷明亮,泪珠顺着枕边流淌。想问那人何时归来,是否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这般情感?
注释:
- 魂梦频惊:指在梦中多次惊醒,形容内心不安。
- 暂也从教寂寞:暂且让自己在寂寞中度过,表达了对孤独的无奈。
- 争夜夜杳无凭:夜夜孤独,毫无根据和依托。
- 凄清:指情景的清冷凄凉。
- 窗月明:窗外的月光明亮,营造了清冷的氛围。
- 泪珠流枕棱:泪水滴落在枕头上,表达了悲伤的情感。
- 可也似恁般情:是否也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文载(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多样,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社会风貌。
创作背景:
《霜天晓角》创作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诗人可能经历了个人的情感波动和社会变迁,由此激发了诗歌中的思念和孤独之情。
诗歌鉴赏:
《霜天晓角》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和对爱的思念。诗中通过“魂梦频惊”开篇,直接引入了梦中惊醒的状态,揭示了内心的不安与失落。接着,诗人用“暂也从教寂寞”表达了对寂寞的接受,虽有无奈,却也无能为力。
“窗月明”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夜晚的环境,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凄清。月光的明亮与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句的情感深度。泪水流淌在枕边,象征着无尽的思念与悲伤,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
最后,诗人在反问“可也似恁般情”中流露出希望,虽然身处孤独,但对爱的渴望与期待依旧存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深刻描绘了人对爱的渴望以及在孤独中挣扎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魂梦频惊:诗人因思念而多次惊醒,表现出对情感的强烈关注。
- 有谁来唤声:在渴望被爱呼唤的同时,表现出深深的孤独感。
- 暂也从教寂寞:虽然感到孤独,但无奈接受这一现实。
- 争夜夜杳无凭:每夜的孤独与无助,显得更加深重。
- 凄清。窗月明:环境的清冷与内心的凄凉形成强烈对比。
- 泪珠流枕棱:痛苦的思念化为泪水,流淌在枕边。
- 为问那人归去:想要知道那个人何时归来,表达了对爱的期盼。
- 可也似恁般情:是否也能感受到我对他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与思念相联系,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通过“窗月明”的描写,使得自然景物也带有情感。
- 对仗:诗句间的音韵和谐,增加了诗歌的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与孤独展开,表达了人对爱的渴望和在孤独中挣扎的心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对温暖关系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魂梦:象征思念与情感的纠葛。
- 月:代表孤独、思念及清冷的情感。
- 泪珠:象征痛苦的思念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魂梦频惊”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 D. 无聊
-
“窗月明”中的“明”字最能表达哪种情绪?
- A. 光明
- B. 温暖
- C. 清冷
- D. 迷茫
-
诗人希望问的“那人”是指谁?
- A. 朋友
- B. 家人
- C. 爱人
- D. 同事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 屈原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霜天晓角》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思念主题上的异同。李白更为直接,而姜文载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更为复杂的心理状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张某某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某某
- 《中国古诗词概要》 - 王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