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望月》
时间: 2025-04-27 11:09: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望月
作者: 陶淑 〔清代〕
圆如玉钏明如水,清影同千里。
三更好把画帘开,只听笛声遥共雁声来。
广寒宫远人何在,欲问情无奈。
青天碧海一年秋,不识镜中添得几多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和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月亮如同玉钏般圆润,明亮得如同清水,月光的影子映照得仿佛跨越千里。夜深人静时,诗人打开画帘,只听到远处的笛声和大雁的鸣叫。广寒宫遥远,心中思念的人又在哪里呢?想要询问,却无从开口。青天碧海中,已是秋天,不知镜中映出的自己增添了多少愁苦。
注释:
- 玉钏:古代的一种玉制手镯,形状圆润,象征美好。
- 清影:指月光的影子,清澈而明亮。
- 三更:夜深时分,通常指午夜。
- 笛声:古代乐器发出的音响,常与思念、孤独相联系。
- 广寒宫:月亮上的宫殿,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地方。
- 青天碧海:形容晴朗的天空和蔚蓝的海洋,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淑,清代女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而著称。她的作品多以抒情和描绘自然风光为主,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深切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虞美人 望月》创作于清代,正值中秋佳节,诗人借助明月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与孤独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和思念的普遍关注。
诗歌鉴赏:
《虞美人 望月》是一首典雅而深情的诗作,整首诗以月亮为主题,诗人通过对月的描绘,抒发了内心的思念与忧伤。开篇“圆如玉钏明如水,清影同千里”,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月亮的美丽,给人一种清冷而又明亮的感觉,仿佛月光穿越千里照耀着诗人。接着,诗人描述了深夜的情景,打开画帘,笛声和雁声交织,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令人感受到孤独的美丽与思念的深重。
“广寒宫远人何在,欲问情无奈”,这里的“广寒宫”不仅指代月亮上的嫦娥,也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思念,诗人对远方人的思考充满了无奈与失落。最后,诗人以“青天碧海一年秋”结束,寓意时光流逝,忧愁渐增,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情感,展现了陶淑细腻的诗人心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圆如玉钏明如水:比喻月亮的圆润和明亮,极具美感。
- 清影同千里:月光的影子似乎可以跨越千里,传达一种遥远的感觉。
- 三更好把画帘开:诗人在深夜时分打开窗帘,享受月光。
- 只听笛声遥共雁声来:夜深时分,笛声与雁鸣交汇,增添了思乡的情绪。
- 广寒宫远人何在:提及月宫,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
- 欲问情无奈:想询问对方,却感到无奈与无助。
- 青天碧海一年秋:描绘时光流逝,已是秋天。
- 不识镜中添得几多愁:反映诗人对自身情感的困惑与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圆如玉钏”,形象生动。
- 对仗:如“青天碧海”,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月亮与人情感结合,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孤独与愁苦的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
- 笛声:象征遥远的情感与回忆。
- 广寒宫:象征不可触及的思念与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圆如玉钏明如水”中的“玉钏”指的是什么? A. 玉制手镯
B. 水
C. 月亮 -
“广寒宫远人何在”中的“广寒宫”象征什么? A. 诗人的家
B. 远方的人
C. 月亮 -
整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思念与忧愁
C. 愤怒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月亮与思乡之情。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现了兄弟相思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陶淑的《虞美人 望月》和李白的《静夜思》都涉及到月亮的主题,但陶淑的诗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以豪放的笔调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陶淑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选》
这些资料可为深入理解古诗词提供背景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