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风声》
时间: 2025-01-24 16:13: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闻风声
作寒作暑无处避,
开花落花尽他意。
只有夜声殊可憎,
偏搅愁人五更睡。
幸自无形那有声,
无端树子替渠鸣。
斫尽老槐与枯柳,
更看渠侬作麽生。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冬酷暑的时节,真是无处可躲避,
花开花落之间,尽随它的意愿。
唯独这夜晚的声音格外令人厌恶,
偏偏打扰了我五更时分的睡眠。
好在它自身无形,竟然没有声音,
只是那些树枝替它在鸣叫。
砍掉老槐树和枯柳树,
再看看它究竟是怎样生存的。
注释:
- 作寒作暑:形容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的天气。
- 他意:指自然事物随其自己的意愿。
- 殊可憎:特别令人厌恶。
- 五更:指夜晚的五更时分,通常指凌晨。
- 无端:无缘无故。
- 树子:指树木的枝条。
- 渠侬:指“它”,指代声音或自然的现象。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其表达的情感和意象与宋代文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密切相关,尤其是对夜晚自然声音的敏感和反感,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独特的写作技巧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夜闻风声》写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及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声响,表达了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外界干扰的不满。
诗歌鉴赏:
《夜闻风声》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在夜晚被自然声音所困扰的心情。诗人以“作寒作暑无处避”开篇,直接引入了无处可逃的环境,展现出一种被动与无奈。接着“开花落花尽他意”,暗示自然界的无情与无常,花的盛开与凋零不由人的意志,而是随自然的意愿。
“只有夜声殊可憎,偏搅愁人五更睡”,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夜间声音的强烈反感,这种声音不仅打扰了他的宁静,还搅动了他内心的愁绪,体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助的情感。接下来的“幸自无形那有声”,则通过对声音本质的反思,展现出声音的无形特性,使得诗人对夜晚的厌恶感更加显得复杂。
最后两句“斫尽老槐与枯柳,更看渠侬作麽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无奈,尽管他可以砍掉干扰他的树木,但至于声音的本质,他又无能为力,这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无奈与敬畏。
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夜晚自然声音的深刻感受,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作寒作暑无处避:无论天气如何变化,诗人感到无处可逃。
- 开花落花尽他意:花的生长与凋谢是自然的意愿,诗人对自然的无常感到无奈。
- 只有夜声殊可憎:夜晚的声音特别令人厌恶。
- 偏搅愁人五更睡:这声音打扰了诗人安静的睡眠。
- 幸自无形那有声:声音虽无形,却依旧存在于夜晚。
- 无端树子替渠鸣:树枝无缘无故替声音鸣叫。
- 斫尽老槐与枯柳:即使砍掉这些树木,声音依旧会存在。
- 更看渠侬作麽生:最终,诗人对声音的本质感到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声音比作令人厌恶的存在,表现情感。
- 拟人:赋予自然声音以情感,使其有“搅扰”之感。
- 对仗:如“作寒作暑”和“开花落花”,形成对称之美。
主题思想:
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对夜晚自然声音的困扰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复杂感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声:象征着内心不安与外界干扰。
- 老槐与枯柳:代表着自然的无情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作寒作暑无处避”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自然的喜爱
b) 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无奈
c) 诗人对生活的满意 -
“偏搅愁人五更睡”中“搅”字的意思是什么? a) 安静
b) 干扰
c) 促进 -
诗中提到的“渠侬”指的是? a) 诗人自己
b) 自然的声音
c) 树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对夜晚的思考与情感。
- 李白《夜泊牛津》:也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思索。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夜闻风声》与李白的《夜泊牛津》,两者均描绘了夜晚的情景,但前者更强调自然声音的干扰,后者则侧重于孤独与思绪。杨万里的诗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剖析,而李白则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的诗作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提供对古诗词的深入解析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