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沈蕙乞词)》

时间: 2025-02-04 15:27:37

住近沈香浦,门前蕙草春。

鸳鸯飞下柘枝新。

见弄青梅初著、翠罗裙。

怕唤拈歌扇,嫌催上舞茵。

几时微步不生尘。

来作维摩方丈、散花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沈蕙乞词)
作者: 朱敦儒 〔宋代〕

住近沈香浦,门前蕙草春。
鸳鸯飞下柘枝新。
见弄青梅初著翠罗裙。
怕唤拈歌扇,嫌催上舞茵。
几时微步不生尘。
来作维摩方丈散花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住在沈香浦附近的人,眼前是春天的蕙草。鸳鸯从新长出的柘树枝上飞下,看到一个姑娘在玩弄青梅,初次穿上翠色的罗裙。她害怕被叫唤去拿歌扇,嫌烦被催促去舞蹈。什么时候能轻步而行,不留下尘土?想要成为维摩诘那样的散花人,安静自在地生活。

注释:

  • 沈香浦:指的是一种香气扑鼻的水域,常常用来描写优美的环境。
  • 蕙草:一种香草,常用以象征美好的情感。
  • 鸳鸯:一种象征爱情的鸟,通常成双成对。
  • 柘枝:指柘树的枝条,象征着生活的生机。
  • 青梅:指青涩的梅子,常用于表达年轻的娇羞和初恋的甜美。
  • 翠罗裙:用翠色的罗质裙子形容女孩的青春与美丽。
  • 维摩:维摩诘是佛教中的高僧,象征着超脱世俗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敦儒,宋代诗人,以词作著称,风格婉约,常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他的诗词常常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宋代,时代背景下,文人多追求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中描绘的景象反映了这一社会风尚。

诗歌鉴赏:

《南歌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春天的美丽场景,诗人的笔触轻柔,情感细腻。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住在沈香浦旁,门前的蕙草在春天中生长,突显了生机和希望。鸳鸯的出现象征着爱情的温馨,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浪漫气息。

接着,诗人转向了青梅与姑娘的描绘,展示了青春的羞涩与美丽。姑娘初着翠罗裙,正是青春年少的象征,令人感到无比惬意。诗人所表达的“怕唤拈歌扇,嫌催上舞茵”,可以看作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压力的抵抗,体现了诗人渴望安宁与自由的心情。

最后,诗人以“几时微步不生尘”表达了对一种无忧无虑生活的渴求,甚至想要成为“维摩方丈散花人”,这种超然的愿望让整首诗的情感升华,仿佛在诉说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住近沈香浦,门前蕙草春: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美丽,春天的蕙草象征着生机。
  • 鸳鸯飞下柘枝新:鸳鸯的飞下象征着爱情,同时也体现出春意盎然。
  • 见弄青梅初著翠罗裙:青梅与翠罗裙的意象结合,展现了青春的娇羞与美丽。
  • 怕唤拈歌扇,嫌催上舞茵:诗人反映出对被催促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 几时微步不生尘:渴望轻松自在的生活,意在追求心灵的宁静。
  • 来作维摩方丈散花人:表达对超然生活的追求,渴望成为一种无拘无束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鸳鸯飞下”,通过动物象征人类情感。
  • 对仗:整首诗词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如“怕唤拈歌扇”,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感情。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渴望远离世俗的繁杂,追求一种理想的静谧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沈香浦:象征优美的环境,带有香气的水域。
  • 蕙草: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鸳鸯:象征爱情,传递出温馨的情感。
  • 青梅:象征着年轻的美好与初恋的甜蜜。
  • 翠罗裙:象征青春的活力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住近沈香浦”,沈香浦的意象主要代表什么?
    • A. 贫穷
    • B. 美丽的环境
    • C. 战争
    • D. 忧伤
  2. 诗中“鸳鸯”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爱情
    • C. 孤独
    • D. 财富
  3. 诗中的“翠罗裙”主要形容的是?
    • A. 年轻女孩的美丽
    • B. 老人的衣服
    • C. 战士的盔甲
    • D. 婴儿的衣物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蝶恋花》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朱敦儒的《南歌子》与苏轼的《蝶恋花》均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但朱敦儒更加关注个人内心的渴望与情感,而苏轼则更注重对外界景象的描写,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