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试秋夕闻新雁》

时间: 2025-02-04 17:09:21

湘南飞去日,蓟北乍惊秋。

叫出陇云夜,闻为客子愁。

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

旅馆移欹枕,江城起倚楼。

馀灯依古壁,片月下沧洲。

寂听良宵彻,踌躇感岁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南府试秋夕闻新雁 黄滔 〔唐代〕

湘南飞去日,蓟北乍惊秋。 叫出陇云夜,闻为客子愁。 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 旅馆移欹枕,江城起倚楼。 馀灯依古壁,片月下沧洲。 寂听良宵彻,踌躇感岁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从湘南飞往北方的那天,蓟北突然惊觉秋天的到来。 在陇云覆盖的夜晚叫声传出,听到这声音让旅人感到忧愁。 一声雁鸣初次触动了梦境,半头的白发已经侵袭。 在旅馆中移动着斜靠的枕头,站在江城的楼上倚着栏杆。 残灯依附在古老的墙壁上,一片月光洒在沧洲之下。 静静地听着这美好的夜晚直到尽头,犹豫不决地感慨岁月的流逝。

注释

字词注释:

  • 湘南:指湖南一带。
  • 蓟北:指今天的北京一带。
  • 陇云:指陇山(今甘肃一带)上的云。
  • 客子:指旅人。
  • 欹枕:斜靠的枕头。
  • 沧洲:指水中的陆地。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黄滔在旅途中听到雁鸣,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旅途的忧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闻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旅途的忧愁。诗中“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梦境的触动,也暗示了岁月的无情,白发的侵袭。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湘南飞去日,蓟北乍惊秋。” —— 诗人从湘南飞往北方,蓟北的秋天突然到来,给人以惊觉之感。
  2. “叫出陇云夜,闻为客子愁。” —— 雁鸣在陇云覆盖的夜晚传出,听到这声音让旅人感到忧愁。
  3. “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 —— 雁鸣初次触动了梦境,半头的白发已经侵袭,表达了岁月的无情。
  4. “旅馆移欹枕,江城起倚楼。” —— 在旅馆中移动着斜靠的枕头,站在江城的楼上倚着栏杆,描绘了旅人的孤独和无奈。
  5. “馀灯依古壁,片月下沧洲。” —— 残灯依附在古老的墙壁上,一片月光洒在沧洲之下,营造了一种寂静而凄美的氛围。
  6. “寂听良宵彻,踌躇感岁流。” —— 静静地听着这美好的夜晚直到尽头,犹豫不决地感慨岁月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叫出陇云夜”中的“叫出”,赋予雁鸣以人的行为。
  • 对仗:如“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中的“一声”与“半白”,“初触梦”与“已侵头”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闻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旅途的忧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鸣:象征着旅途的孤独和忧愁。
  • 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衰老。
  • 残灯:象征着孤独和凄凉。
  • 月光:象征着寂静和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愁 C. 平静 D. 愤怒

  2. 诗中“馀灯依古壁,片月下沧洲”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A. 热闹 B. 寂静 C. 欢快 D. 紧张

  3. 诗中“叫出陇云夜,闻为客子愁”中的“客子”指的是什么? A. 客人 B. 旅人 C. 孩子 D. 朋友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
  • 王维《鸟鸣涧》: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黄滔的《河南府试秋夕闻新雁》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但黄滔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