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
时间: 2025-02-04 15:37: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上 黄滔 〔唐代〕
掘地破重城,烧山搜伏兵。 金徽互呜咽,玉笛自凄清。 使发西都耸,尘空北岳横。 长河涉有路,旷野宿无程。 沙雨黄莺啭,辕门青草生。 马归秦苑牧,人在虏云耕。 落日牛羊聚,秋风鼓角鸣。 如何汉天子,青冢杳含情。
白话文翻译
在边塞之地,挖掘土地以攻破坚固的城池,焚烧山林以搜寻隐藏的敌兵。 金制的徽章在风中发出悲鸣,玉制的笛子独自奏出凄凉的音调。 使者从西都出发,尘土飞扬,北岳山脉横亘天际。 穿越长河有路可循,但在广阔的野地上却无宿处。 沙尘雨中黄莺婉转歌唱,辕门旁青草丛生。 马儿回到秦苑放牧,人们在敌人的云下耕作。 夕阳下牛羊聚集,秋风中鼓角声响。 为何汉朝的天子,对遥远的青冢怀有深情。
注释
- 金徽:指金制的徽章,象征高贵。
- 玉笛:玉制的笛子,常用来形容音乐的凄美。
- 西都:指长安,唐代的首都。
- 北岳:指恒山,五岳之一。
- 长河:指黄河。
- 青冢:指坟墓,这里可能指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边塞诗为主,反映了唐代边疆的军事生活和士兵的艰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和士兵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士兵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凄凉的音调,展现了边疆的荒凉和士兵的艰辛。诗中“掘地破重城,烧山搜伏兵”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而“金徽互呜咽,玉笛自凄清”则通过音乐的凄美来表达士兵的孤独和哀伤。后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如“沙雨黄莺啭,辕门青草生”,进一步强化了边塞的荒凉感。结尾的“如何汉天子,青冢杳含情”则提出了对战争和统治者的深刻质疑,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掘地破重城,烧山搜伏兵: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通过具体的军事行动来展现边塞的紧张氛围。
- 金徽互呜咽,玉笛自凄清:通过音乐的凄美来表达士兵的孤独和哀伤,金徽和玉笛的意象增强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 使发西都耸,尘空北岳横:描述了使者从长安出发,尘土飞扬,北岳山脉横亘天际,展现了边塞的广阔和荒凉。
- 长河涉有路,旷野宿无程:通过对比长河有路和旷野无宿,强调了边塞生活的艰辛。
- 沙雨黄莺啭,辕门青草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边塞的荒凉感。
- 马归秦苑牧,人在虏云耕:描绘了士兵在边塞的生活状态,马儿放牧,人们在敌人的云下耕作,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
- 落日牛羊聚,秋风鼓角鸣:通过对夕阳和秋风的描写,增强了边塞的荒凉感。
- 如何汉天子,青冢杳含情:提出了对战争和统治者的深刻质疑,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徽互呜咽”,将金徽的声音比作呜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如“玉笛自凄清”,将玉笛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凄凉的氛围。
- 对仗:如“掘地破重城,烧山搜伏兵”,通过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边疆的荒凉和士兵的艰辛,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徽:象征高贵,这里用来表达士兵的孤独和哀伤。
- 玉笛:象征音乐的凄美,用来表达士兵的孤独和哀伤。
- 西都:指长安,象征着中央政权。
- 北岳:指恒山,象征着边塞的荒凉。
- 长河:指黄河,象征着边塞的广阔。
- 青冢:指坟墓,这里可能指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墓,象征着对战争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金徽互呜咽”中的“金徽”指的是什么? A. 金制的徽章 B. 金制的笛子 C. 金制的乐器 D. 金制的饰品
-
诗中“玉笛自凄清”中的“玉笛”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悲伤 C. 愤怒 D. 平静
-
诗中“如何汉天子,青冢杳含情”中的“青冢”可能指的是谁的墓? A. 汉武帝 B. 霍去病 C. 刘邦 D. 项羽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以边塞为背景,展现了边疆的荒凉和士兵的艰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边塞的广阔和荒凉。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黄滔的《塞上》:两者都以边塞为背景,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展现了边塞的壮丽和士兵的豪情,而黄滔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和士兵的艰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多首唐代边塞诗,是了解唐代边塞诗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