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凤山》

时间: 2025-01-27 03:13:40

邀月亭前立,秦安一望中。

莫言此城小,曾蕴大唐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凤山
邀月亭前立,秦安一望中。
莫言此城小,曾蕴大唐风。

白话文翻译

站在邀月亭前,向远处的秦安眺望。
不要说这座城市小,它曾经蕴藏着大唐的风采。

注释

字词注释

  • 邀月亭:此为一座亭子,可能与月亮相关,暗示诗人希望与月亮相伴。
  • 秦安:指位于甘肃省的一个城镇。
  • 城小:指这座城市的面积较小。
  • 大唐风:指盛唐时期的文化气息和辉煌成就。

典故解析

  • 大唐:盛唐(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文化、经济、科技发展迅速,诗人借此提及历史,表达对历史辉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力夫,现代诗人,生于20世纪中期,作品广泛涉及古诗词以及现代诗,风格多样,常常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游走,追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当代,诗人可能在游览凤山时受到山水景观的启发,同时思考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现代城市的对比,表达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登凤山》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站在邀月亭前的情景,借助秦安的远望,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诗中“莫言此城小”一句,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虽说秦安城不大,但它承载的文化历史却是深厚的,曾经的“大唐风”给予了这座城市一种非凡的厚重感。这里的情感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更是对历史的追忆与赞美。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在抒发对大唐盛世的向往,体现了个人与历史、自然与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月”、“城”来形成对比,月亮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而小城则暗示了现实的局限,但诗人却以此为契机,反映出历史的伟大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简练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邀月亭前立:诗人站在亭子前,意象中充满了诗意与情趣,暗示着对自然的向往。
  2. 秦安一望中:向秦安眺望,表现出对远方的思考与向往,体现了空间的延展。
  3. 莫言此城小:反驳对城市规模的偏见,传达出对历史的珍视。
  4. 曾蕴大唐风:强调这座城市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背景,表达对文化的自豪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仗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城市与历史相结合,隐喻文化的积淀。
  • 意象:月与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理想、梦想,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 :代表现实生活,暗示局限与渺小。
  • 大唐风:象征着辉煌的历史文化,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邀月亭”象征什么?

    • A. 自然之美
    • B. 历史文化
    • C. 个人理想
    • D. 以上皆是
  2. 诗人提到的“秦安”是指:

    • A. 一座大城市
    • B. 一个小镇
    • C. 一座山
    • D. 一条河
  3. 诗中用“莫言此城小”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城市的失望
    • B. 对历史的骄傲
    • C. 对未来的忧虑
    • D. 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张力夫的《登凤山》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历史的结合,而杜甫则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表现出更加沉重的社会责任感。两首诗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在情感基调上却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相关网络资料与学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