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雒下一二知己》

时间: 2025-01-10 22:43:11

金鼎光辉照雪袍,雒阳春梦忆波涛。

尘埃满眼人情异,

风雨前程马足劳。

接塞峨眉通蜀险,过山仙掌倚秦高。

别来无限幽求子,应笑区区味六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雒下一二知己 谭用之 〔唐代〕 金鼎光辉照雪袍,雒阳春梦忆波涛。 尘埃满眼人情异,风雨前程马足劳。 接塞峨眉通蜀险,过山仙掌倚秦高。 别来无限幽求子,应笑区区味六韬。

白话文翻译:

金鼎的光辉照耀着雪白的袍子,我在雒阳的春梦中回忆着波涛。 眼前满是尘埃,人情变得陌生,前程风雨中马儿也感到劳累。 连接着边塞的峨眉山通向蜀地的险峻,越过山岭,仙人的手掌倚靠着秦地的崇高。 离别之后,我无限地寻求着幽静的子夜,应该会嘲笑我这小小的六韬之味。

注释:

字词注释:

  • 金鼎:古代象征权力的器物,这里可能指官职或荣耀。
  • 雒阳:即洛阳,古都之一。
  • 波涛:比喻动荡不安的生活或经历。
  • 人情异:人情的变化,指人际关系的复杂或变化。
  • 马足劳:马匹的劳累,比喻旅途的艰辛。
  • 峨眉:山名,位于四川,这里指边塞的险峻。
  • 仙掌:比喻高耸的山峰。
  • 秦高:指秦地的崇高,秦地即今陕西一带。
  • 幽求子:寻求幽静的夜晚,可能指寻求心灵的宁静。
  • 六韬:古代兵书,这里比喻浅薄的学识或经验。

典故解析:

  • 金鼎光辉:可能暗指诗人在官场或社会上的地位和荣耀。
  • 雒阳春梦:比喻诗人在洛阳的美好回忆或梦想。
  • 峨眉通蜀险:指通往蜀地的险峻道路,比喻艰难的旅程。
  • 仙掌倚秦高:比喻高耸的山峰,象征崇高或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用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含蓄而深沉。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离开洛阳时,对友人的告别之作,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旅途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离开洛阳时所作,可能是由于官职调动或其他原因。诗中流露出对洛阳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旅途的不安,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境遇的感慨和对世态人情的洞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金鼎的光辉和雪袍的洁白开篇,象征着诗人的荣耀和纯洁。雒阳春梦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尘埃满眼和人情异,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人际关系变化的感慨。风雨前程和马足劳,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和对未来的忧虑。接塞峨眉和过山仙掌,通过地理意象表达了旅途的险峻和高远。最后,别来无限幽求子和应笑区区味六韬,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和对自身学识的谦逊。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语言含蓄,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鼎光辉照雪袍:金鼎象征荣耀,雪袍象征纯洁,开篇即展现了诗人的高贵和纯洁。
  2. 雒阳春梦忆波涛:雒阳的春梦比喻美好的回忆,波涛比喻动荡的生活。
  3. 尘埃满眼人情异:尘埃象征社会的纷扰,人情异指人际关系的变化。
  4. 风雨前程马足劳:风雨比喻困难,马足劳指旅途的艰辛。
  5. 接塞峨眉通蜀险:峨眉山象征边塞的险峻,通蜀险指旅途的艰难。
  6. 过山仙掌倚秦高:仙掌比喻高耸的山峰,倚秦高指崇高或艰难。
  7. 别来无限幽求子:幽求子指寻求心灵的宁静,别来无限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8. 应笑区区味六韬:六韬比喻浅薄的学识,应笑区区表达了对自身学识的谦逊。

修辞手法:

  • 比喻:金鼎光辉、雪袍、波涛、尘埃、仙掌等,都是比喻手法,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金鼎光辉照雪袍”与“雒阳春梦忆波涛”,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拟人:仙掌倚秦高,赋予山峰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诗人通过对荣耀、纯洁、动荡、纷扰、艰难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复杂和多变,以及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和对自身学识的谦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鼎:象征荣耀和权力。
  • 雪袍:象征纯洁和高贵。
  • 雒阳春梦:象征美好的回忆。
  • 波涛:象征动荡的生活。
  • 尘埃:象征社会的纷扰。
  • 人情异:象征人际关系的变化。
  • 风雨:象征困难和挑战。
  • 马足劳:象征旅途的艰辛。
  • 峨眉:象征边塞的险峻。
  • 仙掌:象征高耸的山峰。
  • 秦高:象征崇高或艰难。
  • 幽求子:象征心灵的宁静。
  • 六韬:象征浅薄的学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金鼎光辉”象征什么? A. 荣耀和权力 B. 纯洁和高贵 C. 动荡的生活 D. 社会的纷扰

  2. “雒阳春梦忆波涛”中的“波涛”比喻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动荡的生活 C. 纯洁和高贵 D. 荣耀和权力

  3. “尘埃满眼人情异”中的“人情异”指什么? A. 人际关系的变化 B. 社会的纷扰 C. 旅途的艰辛 D. 心灵的宁静

  4. “过山仙掌倚秦高”中的“仙掌”比喻什么? A. 高耸的山峰 B. 边塞的险峻 C. 纯洁和高贵 D. 荣耀和权力

  5. “应笑区区味六韬”中的“六韬”比喻什么? A. 浅薄的学识 B. 心灵的宁静 C. 动荡的生活 D. 社会的纷扰

答案:

  1. A
  2. B
  3. A
  4. A
  5.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怀。

诗词对比:

  • 谭用之的《别雒下一二知己》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谭用之的诗更多地反映了旅途的艰辛和对未来的忧虑,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友情的深厚和对友人的思念。
  • 谭用之的《别雒下一二知己》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但谭用之的诗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复杂,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关怀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谭用之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谭用之的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收录了谭用之的诗作,是学习和欣赏唐代诗歌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