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乌程子著作四首其二霅上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36: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共爱霅溪风物美,春来清可监须眉。
苹生楚客将归日,花暖吴蚕始浴时。
临水竹楼通市陌,跨桥云屋接川湄。
画船载酒期君醉,已是无谋助翦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霅溪的美丽风光,春天来临时,溪水清澈,能够映照出人们的面容。苹草在水中生长,正值楚国的客人即将归去的日子,花儿也因温暖而盛开,吴国的蚕开始洗浴。临近水边的竹楼与市街相通,跨过桥梁可以进入云雾缭绕的房屋,通向川边的湿地。我在画船上载酒,期待与你共饮畅饮,虽然如今我已无计可施来帮助你征战敌人。
注释:
- 霅溪:霅溪是指位于今浙江省的一条溪流,以美丽的自然风光著称。
- 楚客:指来自楚国的客人,象征着即将离开的人。
- 吴蚕:吴国的蚕,指吴地的蚕桑业,花暖时节蚕开始洗浴。
- 临水竹楼:靠近水边的竹楼,描绘了水乡的生活场景。
- 画船载酒: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渴望与友人共饮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尤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常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梅尧臣晚年,正值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诗人通过描绘霅溪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赞美。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依韵和乌程子著作四首其二霅上二首》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友人深厚的情感。全诗通过描写霅溪的四季变化,尤其是春天的到来,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首句“共爱霅溪风物美”,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随后的诗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气息,苹草、吴蚕等意象生动地反映了地方特色与民生景象。诗中“临水竹楼通市陌,跨桥云屋接川湄”,则是对水乡生活的生动描绘,诗人似乎在呼唤友人共享这幅美丽的画卷,感受生活的乐趣。
最后两句“画船载酒期君醉,已是无谋助翦夷”,则透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虽有欲与友共饮的美好愿望,却也隐含着对战乱与无能为力的感慨,构建了诗的情感深度。整首诗融合了自然美、人生哲理与友情的思考,表现出梅尧臣卓越的艺术天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共爱霅溪风物美: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对霅溪美丽景色的共同喜爱。
- 春来清可监须眉:春天来临,溪水清澈可见自身的倒影,象征着生机与美好。
- 苹生楚客将归日:苹草生长,预示着楚国客人即将离去,带有离别的惆怅。
- 花暖吴蚕始浴时:温暖的春天,花开正盛,吴地的蚕开始洗浴,象征着生长与新生。
- 临水竹楼通市陌:描绘了竹楼临水而建,方便与市街相连的生活情景。
- 跨桥云屋接川湄:跨越桥梁可到达云雾缭绕的房屋,构建了美丽的水乡画面。
- 画船载酒期君醉:诗人希望与友人在画船上共饮,表达对友情的向往。
- 已是无谋助翦夷:虽然希望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但也感到无能为力,带有深深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如“春来清可监须眉”,将清水比喻为自我反照的镜子。
- 对仗:整首诗的句子结构工整,展示了古典诗词的美感。
- 意象:通过“竹楼”、“画船”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悠闲、恬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自然美与人际情感,表现了诗人对霅溪风光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霅溪:象征自然的美丽,反映出生机与活力。
- 苹草、吴蚕:代表了地方的特色与生活的真实面貌。
- 竹楼、画船:体现了诗人对水乡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楚客”代表什么? A. 来自楚国的客人
B. 当地居民
C. 诗人的朋友 -
“春来清可监须眉”中的“监”字意思是?
A. 观察
B. 画画
C. 照镜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与期待
B. 惆怅与无奈
C. 生机与活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依韵和乌程子著作四首其二霅上二首》和李白的《庐山谣》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梅尧臣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豪放与奔放的情感。两者在风格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梅尧臣评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