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季允赴召》
时间: 2025-02-04 15:42: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季允赴召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是是非非各有心,以同为爱异为憎。
誓肴秦穆旋修怨,在莒荠威卒震矜。
事急求言常易入,位高从谏最难能。
原公一破从前陋,万里无云皎日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各自有各自的看法,有的认为相同的事物是爱的,有的却认为是憎恨的。秦穆公和旋修的恩怨在于他们彼此的情感,而在莒地的威严和震慑中常常显露出矜持。面对紧急的事情,提出意见往往很容易,但在高位上听取谏言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原公(即原道宗)一旦破除了过去的陋习,万里无云的天空将会显得十分明亮。
注释
- 是是非非: 指的是对是非问题的不同看法或争论。
- 秦穆: 指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君,以仁德著称。
- 旋修: 指历史上与秦穆公有恩怨的历史人物。
- 莒荠: 莒地,古地名,此处用来指代某种威严。
- 原公: 可能指代某位历史人物,通过改革破除陋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士元,号素庵,生于宋代,因其在诗词上的造诣而闻名。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们的情感,风格清新而又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魏了翁的朋友李季允即将赴任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时局的思考,亦体现了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洞察。
诗歌鉴赏
魏了翁的《送李季允赴召》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复杂的人性和政治现象。全诗从个人情感出发,首先探讨了人们对是非的不同看法,体现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分歧与矛盾。接着,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秦穆公和旋修,通过他们的恩怨,反映了情感与权力之间的纠葛。诗人通过这一历史典故,展现了他对人性和政治的深刻理解。
在表达对朋友李季允的祝福时,诗人并不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的祝福,而是通过对“事急求言”与“位高从谏”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权者在面对谏言时的两难选择。这不仅是一种对朋友前途的关心,更是对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
最后两句通过“原公一破从前陋,万里无云皎日升”传达出一种希望与期待。当一个人打破旧有的陋习,未来必将一片光明。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李季允的前途,也可以看作对整个社会的期待和信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是是非非各有心: 每个人对是非都有自己的看法。
- 以同为爱异为憎: 对于相同的事物,有的人视为爱,有的人却视为憎恨。
- 誓肴秦穆旋修怨: 秦穆公和旋修之间的恩怨关系。
- 在莒荠威卒震矜: 在莒地的威严中,常常表现出矜持。
- 事急求言常易入: 面对紧急事务,提出建议往往容易。
- 位高从谏最难能: 在高位上,听取谏言却是极难的事情。
- 原公一破从前陋: 原公一旦破除过去的陋习。
- 万里无云皎日升: 未来明亮如晴空万里,象征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是是非非”与“以同为爱异为憎”。
- 典故: 借用历史人物的恩怨来深化主题。
- 比喻: “万里无云皎日升”比喻光明的未来。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性、情感与权力的关系,同时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充满了哲理与启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是非: 代表人性的复杂与多元。
- 秦穆: 象征历史的恩怨与权力的斗争。
- 原公: 代表改革者与希望的化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秦穆公与谁有恩怨关系? A. 旋修
B. 李季允
C. 魏了翁 -
“万里无云皎日升”中“万里无云”象征什么? A. 未来光明
B. 未来阴暗
C. 未来复杂 -
诗中提到的“位高从谏”指的是什么? A. 听取谏言的难度
B. 处于高位的快乐
C. 低位者的烦恼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魏了翁与李白在表达情感时的风格差异,魏了翁的诗更注重政治与社会的反思,而李白则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的奔放与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学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