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秋涸,东池鱼窘甚,因会客,呼网师迁之西池,为一笑之乐。夜归,被酒不能寐,戏作放鱼一首》
时间: 2025-01-10 23:05: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池浮萍半黏块,
裂碧跳青出鱼背。
西池秋水尚涵空,
舞阔摇深吹荇带。
吾僚有意为迁居,
老守纵馋那忍脍。
纵横争看银刀出,
瀺灂初惊玉花碎。
但愁数罟损鳞鬣,
未信长堤隔涛濑。
濊濊发发须臾间,
圉圉洋洋寻丈外。
安知中无蛟龙种,
尚恐或有风云会。
明年春水涨西湖,
好去相忘渺淮海。
白话文翻译
东池的浮萍半粘成块,
在碧水中跳跃的鱼背露出青色。
西池的秋水依然空灵,
荡漾的水面上荇草随风摇曳。
我的同僚有意迁到这里,
老守着这池水,哪能忍心去吃鱼肉?
纵横的鱼群争相跃出水面,
波澜初起,玉花似的水花四溅。
但只愁网具损坏鱼鳞,
不信长堤可以隔断波涛。
水波荡漾,须臾之间,
水面铺展,寻找着远方的水影。
谁知水中可能藏有蛟龙,
更恐怕会有风云聚会。
明年春水涨满西湖,
好去相忘于渺茫的淮海。
注释
- 浮萍:一种水生植物,漂浮在水面上。
- 碧:指清澈的水色。
- 鳞鬣:鱼的鳞片和鬃毛,指鱼的身体。
- 长堤:指西湖的堤坝。
- 蛟龙:传说中的一种水生神龙,象征怪异或不可预知的事物。
- 淮海:淮水和海洋的合成,象征遥远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信及其他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人生哲理、自然景观、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放鱼》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他在黄州的生活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该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秋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开头描绘了东池的浮萍和鱼的游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秋季的宁静与清澈。随着诗意的展开,西池的空灵与荇草的摇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人对迁移的思考以及对鱼的珍惜,展现了他对生活琐事的深刻体会。
在表达感情时,苏轼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形成了诗歌的深层次意境。最后两句“明年春水涨西湖,好去相忘渺淮海”,不仅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也夹杂着对现实的淡然与释然,流露出一种超然的洒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东池浮萍半黏块:描写东池的浮萍,形象地展现出水面上的景象。
- 裂碧跳青出鱼背:鱼在水中游动,水面波动,使得鱼背显露出来。
- 西池秋水尚涵空:西池的水面空灵,秋水似乎包容了一切。
- 舞阔摇深吹荇带:水草在秋风中摇曳,形成动感的画面。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与鱼的活动进行比喻,增添了生动性。
- 拟人:水草像人一样在风中舞动,使得自然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纵横争看银刀出,瀺灂初惊玉花碎”,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既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又探讨了人对生活的态度。诗人以自然景象为背景,传达出一种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人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体现出诗人对时光的感慨。
- 鱼:代表自由与快乐,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浮萍: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暗含人生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东池浮萍半黏块”中“浮萍”指的是什么?
- A. 鱼
- B. 一种植物
- C. 水
- D. 泥土
-
诗中提到的“蛟龙”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不可预知的事物
- C. 财富
- D. 友情
答案
- B. 苏轼
- B. 一种植物
- B. 不可预知的事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与《月夜忆舍弟》(杜甫):
- 两首诗都描写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苏轼的作品更显洒脱,而杜甫则更多了一份忧伤与思念。
参考资料
- 《苏东坡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