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御制和侍郎沈德潜纪恩诗四首元韵 其二》

时间: 2025-01-11 21:50:44

壮岁栖迟守敝庐,策名已是杖乡余。

贞心合作凌云干,健尾终为跋浪鱼。

吴下风骚推已久,天边知遇宠方初。

年来试检赓飏制,富过《长杨》与《子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恭和御制和侍郎沈德潜纪恩诗四首元韵 其二
壮岁栖迟守敝庐,
策名已是杖乡余。
贞心合作凌云干,
健尾终为跋浪鱼。
吴下风骚推已久,
天边知遇宠方初。
年来试检赓飏制,
富过长杨与子虚。

白话文翻译

在壮年时期,我依旧栖息在这破旧的茅庐中,
虽然获得了名声,却仍与乡野无缘。
我志向坚定,心怀高远,想要凌云而起,
可惜到头来,仍然只是跋涉于波涛中的鱼。
在吴下的风骚文采早已被推崇已久,
而我在天边才刚获得宠爱与关注。
这些年来我努力尝试着去检验诗文的创作,
却比起长杨与子虚的作品,要富有得多。

注释

  • 壮岁:年轻有为的时光。
  • 栖迟:停留、安居。
  • 敝庐:破旧的居所。
  • 策名:获得名声。
  • 贞心:坚定的心志。
  • 凌云干:比喻志向高远。
  • 健尾:比喻能力强大。
  • 跋浪鱼:形容在波涛中挣扎的鱼,暗指自己的困境。
  • 吴下:指吴地,古代文化发达之地。
  • 风骚:才华与风采。
  • 知遇:被赏识与重用。
  • 赓飏制:指诗词创作。
  • 长杨与子虚:长杨指《长杨赋》,子虚指《子虚赋》,均为古文名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诗正(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才华横溢,擅长诗词,常参与文人雅集,作品多以抒情、咏志为主,风格典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诗人对自己仕途与文学生涯的思考与反省之际。诗中表达了对个人成就的渴望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透过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间落差的敏感。开篇以“壮岁栖迟守敝庐”勾勒出诗人身处的困境,虽已步入壮年,却仍然在一间简陋的茅庐中栖息,暗示着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接着,通过“策名已是杖乡余”表达了自己虽有名望但却与乡土无缘的失落感。

“贞心合作凌云干”展示了诗人渴望向上攀登的坚定信念,但“健尾终为跋浪鱼”则引入了意象的对比,象征着尽管有志向,但最终仍在波涛中挣扎,无法自由翱翔。接下来,诗人提及吴地的文人风骚早已被认可,而自己却如同在天边才刚获得宠爱,反映出一种孤独的悲哀。

最后两句“年来试检赓飏制,富过长杨与子虚”,诗人通过对自身创作的反思,暗示作品的丰富性超越了古代的名篇,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自信与期望。整首诗在情感上由失落走向自信,具有深刻的内涵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壮岁栖迟守敝庐:表达了诗人壮年时期仍在破旧的居所中,暗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2. 策名已是杖乡余:虽有名声,但与乡土的联系却微薄,反映了诗人的失落感。
  3. 贞心合作凌云干:表达诗人坚定的志向,渴望追求高远的理想。
  4. 健尾终为跋浪鱼:尽管有理想,实际却在现实中挣扎,暗示命运的无奈。
  5. 吴下风骚推已久:提到吴地文人才俊,暗示自己在文坛的相对孤立。
  6. 天边知遇宠方初:在远方才获得认可,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感。
  7. 年来试检赓飏制:多年努力尝试创作,表明对文学的执着。
  8. 富过长杨与子虚: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创作超越古代名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身的挣扎比作“跋浪鱼”,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无奈。
  • 对仗:如“贞心合作凌云干”与“健尾终为跋浪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对比与夸大表达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反映了对个人成就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思考。由此展现了清代士人的情感困境与对文艺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着诗人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的局限。
  • 云干: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度,表现诗人的志向。
  • 浪鱼:象征着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助。
  • 风骚:代表文化的繁荣与个人的渴望被认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壮岁栖迟”指的是诗人的哪个时期?

    • A. 青年时期
    • B. 壮年时期
    • C. 老年时期
  2. 诗中提到的“贞心”是指什么?

    • A. 忠诚的心
    • B. 坚定的志向
    • C. 纯洁的心
  3. “跋浪鱼”象征了诗人什么样的状态?

    • A. 自由自在
    • B. 困境挣扎
    • C. 成功丰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1. 《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思考,但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豪情。
  2. 《将进酒》:诗中充满豪放之气,与梁诗正的细腻情感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