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暝兴》

时间: 2025-01-26 23:31:36

水色昏犹白,霞光暗渐无。

风荷摇破扇,波月动连珠。

蟋蟀啼相应,鸳鸯宿不孤。

小僮频报夜,归步尚踟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色昏犹白,霞光暗渐无。
风荷摇破扇,波月动连珠。
蟋蟀啼相应,鸳鸯宿不孤。
小僮频报夜,归步尚踟蹰。

白话文翻译:

水面在昏暗中依旧显得洁白,霞光逐渐黯淡无光。
微风吹动着荷叶,似乎撩拨着扇子,波光与月影交相辉映。
蟋蟀在夜里鸣叫,鸳鸯成双成对,显得并不孤单。
小童频频报告夜已深,归来的步伐却仍旧迟疑不决。

注释:

  • 水色:水的颜色,这里指水面反射的光影。
  • 昏犹白:昏暗中仍然显得洁白,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霞光:晚霞的光辉,象征着日落时分的美丽景象。
  • 风荷:风吹动荷花,带来生动的画面。
  • 摇破扇:指风使荷叶摇动,像扇子一样。
  • 波月:波光与月光的倒影,形成美丽的连珠效果。
  • 蟋蟀:秋天的蟋蟀,代表夜晚的宁静。
  • 鸳鸯:成双成对的鸟,象征爱情与温馨。
  • 小僮:小童,指侍从之人。
  • 尚踟蹰:仍然犹豫不决,表现出归心似箭却又难以启程的情感。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鸳鸯”作为成双成对的象征,常在古诗中用以表达爱情与温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常关注社会民生,表达对人间疾苦的同情。

创作背景:

《南塘暝兴》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常以优美的自然景象和悠然的心境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反映出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南塘暝兴》是一首描绘夜晚自然景色的诗,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诗的开头通过“水色昏犹白”与“霞光暗渐无”,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在描绘日落后的宁静时光。白居易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面与霞光的相互辉映,展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而“风荷摇破扇,波月动连珠”的描绘,则更是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相融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接着,诗中通过“蟋蟀啼相应,鸳鸯宿不孤”展现了夜晚的生机与温馨,蟋蟀的鸣叫增添了夜的静谧,而鸳鸯成双的意象则传达了爱情的美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一句“小僮频报夜,归步尚踟蹰”则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却又有所迟疑的复杂情感,蕴含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出白居易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色昏犹白:描绘水面在昏暗中依然透出洁净的白色,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 霞光暗渐无:晚霞逐渐消退,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夜的来临。
  • 风荷摇破扇:微风拂动荷叶,像扇子一样摇动,展示夜晚的轻盈。
  • 波月动连珠:波光与月影互相辉映,美得如同串起的珍珠。
  • 蟋蟀啼相应:蟋蟀的鸣叫与环境相应,展现出夜的宁静。
  • 鸳鸯宿不孤:鸳鸯成对栖息,表现了温暖和不孤单的意象。
  • 小僮频报夜:小童频频报告夜已深,表现出对归家的催促感。
  • 归步尚踟蹰:归来的脚步却仍然迟疑,表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荷叶比作扇子,增加了自然的生动感。
  • 拟人:蟋蟀的鸣叫与环境情感的相应,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及对归属感的渴求。通过描绘宁静的夜晚,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面:象征清澈与宁静,反映内心的平和。
  • 霞光:代表过往的美好与时光的流逝。
  • 风与荷: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蟋蟀:象征夜晚的宁静与孤独。
  • 鸳鸯:象征爱情与温暖的陪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水面颜色是什么? A. 黑色
    B. 黄色
    C. 白色
    D. 蓝色

  2. 蟋蟀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丰富
    B. 宁静
    C. 忧伤
    D. 快乐

  3. 小僮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A. 带来欢乐
    B. 报告夜的到来
    C. 指引方向
    D. 提供食物

答案:

  1. C. 白色
  2. B. 宁静
  3. B. 报告夜的到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南塘暝兴》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均描绘了夜晚的景色,但白居易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感受,而李白则更强调浩瀚的宇宙与个人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