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伯瑞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1 09:02:56

居者与仕者,所知张宋间。

咸能谓君好,政欲警余顽。

论已穷千载,才宁减二班。

何当传副本,免使访名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刘伯瑞四首 其三 赵蕃 〔宋代〕 居者与仕者,所知张宋间。 咸能谓君好,政欲警余顽。 论已穷千载,才宁减二班。 何当传副本,免使访名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居住的人和做官的人,都认识张宋之间的人。大家都说你好,政事上想要提醒我这个顽固的人。你的议论已经深入千年,才华岂会逊色于班固和班超。何时才能传抄你的副本,免得我四处寻访名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居者: 指居住在乡间的人。
  • 仕者: 指在朝廷做官的人。
  • 张宋间: 指张姓和宋姓之间的人,泛指熟悉的人。
  • 咸: 都,全部。
  • 君: 对刘伯瑞的尊称。
  • 政: 通“正”,正是。
  • 警: 提醒,警示。
  • 余顽: 作者自谦,指自己顽固不化。
  • 论: 议论,见解。
  • 穷: 深入,透彻。
  • 千载: 形容时间久远。
  • 才: 才华。
  • 宁: 岂,难道。
  • 二班: 指班固和班超,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军事家。
  • 何当: 何时。
  • 传副本: 指抄写或传播作品的副本。
  • 免使: 以免,为了不。
  • 访名山: 指寻求高人的指点或经典的学习。

典故解析:

  • 二班: 班固和班超,班固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汉书》;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军事家、外交家,曾出使西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是赵蕃送别友人刘伯瑞的作品,表达了对刘伯瑞才华的赞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送别友人刘伯瑞时所作,通过赞美刘伯瑞的才华和见解,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和不舍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刘伯瑞才华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诗中“论已穷千载,才宁减二班”一句,既表达了对刘伯瑞见解深远的赞赏,也体现了对其才华的极高评价。末句“何当传副本,免使访名山”则流露出对友人作品的渴望,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居者与仕者,所知张宋间。——居住的人和做官的人,都认识张宋之间的人。
  2. 咸能谓君好,政欲警余顽。——大家都说你好,政事上想要提醒我这个顽固的人。
  3. 论已穷千载,才宁减二班。——你的议论已经深入千年,才华岂会逊色于班固和班超。
  4. 何当传副本,免使访名山。——何时才能传抄你的副本,免得我四处寻访名山。

修辞手法:

  • 对仗: “论已穷千载,才宁减二班”中,“论已穷”与“才宁减”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 比喻: “才宁减二班”中,将刘伯瑞的才华与班固和班超相比,是一种比喻手法,突出了刘伯瑞的才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友人的才华和见解,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和不舍之情。通过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强化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载: 象征时间的久远和见解的深远。
  • 二班: 象征才华和成就。
  • 名山: 象征高人的指点和经典的学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班”指的是谁? A. 班固和班超 B. 班昭和班彪 C. 班勇和班雄 D. 班超和班勇

  2. 诗中的“何当传副本”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A. 希望刘伯瑞能传抄自己的作品 B. 希望自己能传抄刘伯瑞的作品 C. 希望刘伯瑞能传抄其他人的作品 D. 希望自己能传抄其他人的作品

  3. 诗中的“论已穷千载”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刘伯瑞的议论已经过时 B. 刘伯瑞的议论深入千年 C. 刘伯瑞的议论浅显易懂 D. 刘伯瑞的议论无人理解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深情。
  • 杜甫的《送友人》:通过对友人的赞美,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与赵蕃的《送刘伯瑞四首 其三》:两者都是送别诗,但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赵蕃的诗更注重对友人才华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赵蕃的诗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