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
时间: 2025-01-27 04:04: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雕栏几曲层台上,旧是广寒宫宇。
绮缀迎风,珠钱漏月,想见玉虹金露。
秾花无据。但锦石生苔,秋花点土。
艳粉香脂,佩环声作疏疏雨。
堆云桥外徒倚,尚澄湖一片,晚霞孤鹜。
雁柱调弦,鸾笺写怨,无限当年情绪。
长安砧杵。共蟋蟀悲吟,惹人词赋。
系马垂杨,依稀听梵语。
白话文翻译
在雕刻的栏杆和层层台阶上,曾经是广寒宫的宇宙。
华美的装饰在风中摇曳,月光透过珠帘洒下,仿佛能看到玉虹和金色的露珠。
繁盛的花朵没有依赖,但锦绣的石头上生出了青苔,秋天的花朵点缀着泥土。
艳丽的粉香和香脂,佩戴的环声如细雨般稀疏。
在云堆桥外无所依靠,澄澈的湖面上一片,孤独的晚霞映照着孤雁。
雁阵调弦,鸾笺上写满了怨愁,无限的昔日情绪。
长安的砧杵声中,蟋蟀同悲吟,激起人们的词赋。
系马在垂杨下,隐隐约约听到梵音。
注释
- 雕栏:指雕刻精美的栏杆。
- 层台:指多层的台阶或平台。
- 广寒宫:传说中月宫的名称,寓意清丽脱俗的地方。
- 绮缀:指华美的装饰。
- 珠钱漏月:形容明亮的月光透过珠帘,光影交错。
- 玉虹金露:象征美好的事物。
- 艳粉香脂:形容美好女子的香气和妆容。
- 疏疏雨:形容声音细微如雨。
- 雁柱:指归雁,象征离别。
- 鸾笺:指写信的笺纸,常用于表达情感。
- 长安砧杵:指长安的打击声,常用以象征思乡或往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士奇(约1660-1730),清代诗人,字子升,号白云,江苏常熟人。他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风格清丽而深邃。
创作背景
《台城路》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之际,诗人通过对台城的描绘,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诗歌鉴赏
《台城路》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的开头描绘了台城的美丽景象,雕栏曲折,层台叠嶂,恍如置身于广寒宫中,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绮缀迎风,珠钱漏月”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造之美的融合,月光透过珠帘,形成了美丽的影像,令人心醉。
在后续的描写中,诗人转向对往昔的怀念,提到“艳粉香脂,佩环声作疏疏雨”,这不仅描绘了女子的美丽,更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仿佛在诉说着失去的美好。湖面上的晚霞和孤雁更是加强了这种孤独和怀旧的情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最后,诗人通过“长安砧杵”和“共蟋蟀悲吟”,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声音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整首诗在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中,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雕栏几曲层台上:描绘了台城的美丽景致,层次分明的台阶和精美的栏杆构成了画面。
- 旧是广寒宫宇:将台城比作神话中的广寒宫,表达其清冷而美丽的特质。
- 绮缀迎风,珠钱漏月:华丽的装饰在风中摇曳,月光透过珠帘,形成美丽的光影。
- 想见玉虹金露:诗人想象着美好的景象,展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秾花无据:繁盛的花朵似乎没有支撑,暗示世事无常。
- 但锦石生苔,秋花点土:自然界的变化,生机与凋零并存。
- 艳粉香脂,佩环声作疏疏雨:女子的美丽与忧伤交融,香气如细雨般细腻。
- 堆云桥外徒倚:在桥外徘徊,感到无所依靠。
- 尚澄湖一片,晚霞孤鹜:湖面宁静,晚霞映照孤雁,象征孤独与思念。
- 雁柱调弦,鸾笺写怨:雁阵的声音与书信的怨情交织,表达了离愁别绪。
- 无限当年情绪:回忆往昔的情感无限。
- 长安砧杵:长安的声音,象征着思乡之情。
- 共蟋蟀悲吟,惹人词赋:蟋蟀的吟唱引发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促使其创作。
- 系马垂杨,依稀听梵语:系马在垂杨树下,听到遥远的梵音,增添了神秘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广寒宫比喻台城的美丽,增加了诗的意象。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如“佩环声作疏疏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的美感,如“雕栏几曲”与“旧是广寒”。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折射出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雕栏:象征精致与美丽。
- 广寒宫:象征理想与清逸。
- 秋花:象征凋零与失去。
- 晚霞: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台城路》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高士奇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广寒宫”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天宫
B. 月宫
C. 地府
D. 人间 -
诗中“艳粉香脂”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美丽的自然
B. 伤感的情绪
C. 生活的繁华
D. 时光的流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下独酌》 - 李白
- 《长恨歌》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台城路》与《月下独酌》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前者侧重于环境的描写与情感的融合,后者则更加强调孤独与自省。两者在意象上都有月光、自然景象的描绘,但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高士奇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