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林子默隐居
作者: 林迥 〔宋代〕
先生平昔命何非,万卷诗书一布衣。回首长安成底事,吴山苍翠几时归。
白话文翻译:
这位先生过去的命运并非平凡,他以布衣身份藏身于万卷诗书中。回首往昔的长安,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何时才能回到苍翠的吴山?
注释:
- 先生:指林子默,诗中所称的隐士。
- 平昔:过去,往昔。
- 命何非:命运何曾是平凡的。
- 万卷诗书:指广泛的学识和文化。
- 布衣:指平民百姓,暗示隐居的身份。
- 回首长安:指回忆过去在长安的生活。
- 成底事:发生了什么事。
- 吴山苍翠:指美丽的自然景色,吴山为著名的山脉。
典故解析: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代表繁华与历史。
- 吴山:位于今江苏省,象征自然美与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迥,宋代诗人,以隐居生活、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林迥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怀念及对自然归隐的渴望,表现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选择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两句,诗人以"先生"自称,既是对自己的谦逊定位,也是对隐居生活的自我肯定。诗中通过对“万卷诗书”的描绘,突显了知识的力量与文化的积淀,但又通过“布衣”的对比,展现出他选择的隐逸生活与世俗繁华的对立。
在后两句中,诗人回首长安,流露出对昔日繁华的思索与惆怅。“成底事”一问,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反思。他曾身处繁华之中,但如今已是隐居生活,故而对曾经的经历感到无奈与怀念。而“吴山苍翠几时归”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归属的渴望,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多重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生平昔命何非:抒发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强调隐士身份。
- 万卷诗书一布衣:强调知识丰富,与俗世生活的对比。
- 回首长安成底事:回顾往昔,表达对过去的困惑与思考。
- 吴山苍翠几时归:渴望归隐自然,表现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卷诗书”与“布衣”,形成鲜明对比。
- 反问:通过提问增强思考的深度。
- 意象:长安与吴山形成对比,象征繁华与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选择与对往昔繁华的思考,表现出对自然归宿的渴望,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历史。
- 吴山:象征自然与归属感。
- 苍翠:象征生命力与自然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卷诗书”指的是什么?
- A. 书籍的数量
- B. 诗人的学识
- C. 生活的繁华
- D. 隐士的生活
- 答案:B
-
诗人对长安的态度是?
- A. 怀念
- B. 否定
- C. 忽视
- D. 崇拜
- 答案:A
-
“吴山苍翠几时归”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繁华的向往
- B. 对自然的渴望
- C. 对社会的批判
- D. 对历史的反思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表达隐逸生活的诗。
- 《归园田居》陶渊明:渴望归隐自然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林迥《题林子默隐居》与陶渊明《饮酒》的对比:两者均对隐居生活有美好的向往,但林迥在反思往昔繁华中显得更为复杂,陶渊明则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隐士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