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春•晚浴》

时间: 2025-01-22 12:40:46

梧桐月暗人无影。

私瞰处、旧愁都醒。

灯晃背湘帘,玉堕春波冷。

金钗卸向银华镜。

拂拭久、绿云犹整。

箫局漫熏衣,几度添宫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棠春•晚浴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梧桐月暗人无影。私瞰处旧愁都醒。
灯晃背湘帘,玉堕春波冷。
金钗卸向银华镜。拂拭久绿云犹整。
箫局漫熏衣,几度添宫饼。

白话文翻译

梧桐树下,月光昏暗,人影皆无。我在私下凝望,旧日的忧愁都醒来了。
灯光摇曳在湘帘的背后,春水冷冷,仿佛玉石一般沉落。
金钗卸下,映照在银色的华丽镜子上。轻轻拂拭,久违的绿云依然整齐。
箫声漫漫,衣袂轻扬,几度添上宫中的点心。

注释

字词注释

  • 梧桐: 一种树,常用于古诗中象征孤寂。
  • 湘帘: 指湘江的帘子,暗指女子的闺房。
  • 金钗: 古代女子用的发饰,象征女子的身份和美丽。
  • 银华镜: 镜子,通常用银制,寓意华丽。
  • 箫局: 指箫声的场所,古时候的音乐会。
  • 宫饼: 古代宫廷制作的点心,象征奢华。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湘帘”可以联想到《离骚》中屈原对湘江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哀愁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明代女诗人,生平不详。她的诗作多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著称,常常围绕爱情、思乡等主题展开。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女性在社会中逐渐获得一定地位,诗人通过描写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内心世界与生活困境。

诗歌鉴赏

《海棠春•晚浴》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全诗以“晚浴”为引子,描绘出月下的寂静与幽怨。开头两句“梧桐月暗人无影”,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助,仿佛在暗夜中徘徊的灵魂。接下来的描写则充满了对往昔的追忆与感伤,尤其是“旧愁都醒”,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无奈。

在描写场景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灯光、窗帘、春波等意象,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尤其是“灯晃背湘帘”,给人一种摇曳不定的感觉,仿佛在暗示着情感的波动与不安。之后的“金钗卸向银华镜”,则寓意着女子的美丽与脆弱,金钗的卸下象征着一种卸下伪装的脆弱状态。

最后几句对箫声和宫饼的描写,不仅表现了女性生活的细腻与奢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繁华背后的孤独感的反思。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构建出一种典雅而忧伤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梧桐月暗人无影: 描述环境的孤独感,月光暗淡,人影皆无,设定了情感基调。
  • 私瞰处旧愁都醒: 私下凝视,往昔忧愁涌上心头,体现内心的敏感与脆弱。
  • 灯晃背湘帘,玉堕春波冷: 灯光摇曳,映衬出女子的孤寂和情感的冷清。
  • 金钗卸向银华镜: 表达女子卸下装饰,反映真实自我的矛盾与挣扎。
  • 拂拭久绿云犹整: 轻拂的动作象征着对生活的整理与回顾。
  • 箫局漫熏衣,几度添宫饼: 表现出生活的细腻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玉堕春波冷”将春波比作玉,增添了意境的清冷与雅致。
  • 拟人: “旧愁都醒”将愁绪赋予生命,表现情感的生动。
  • 对仗: 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女性的视角,探讨了孤独与内心挣扎,借助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对往昔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梧桐: 象征孤独与思念。
  • 月光: 代表孤寂,暗示内心的情感。
  • 金钗: 代表女性的美丽与身份。
  • 湘帘: 暗示女子的生活空间,承载着梦想与回忆。
  • 箫声: 代表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金钗”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丽与身份
    C. 孤独

  2. “灯晃背湘帘”中“灯”所代表的意象是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繁华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忧伤
    C. 激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秋夕》 杜甫
  • 《相见欢》 李煜

诗词对比
可以将《海棠春•晚浴》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夜晚的思考,但董以宁的诗更侧重女性的内心感受,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女性与诗:明清女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