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其一》

时间: 2025-04-28 23:26:48

好山不入时人眼,每向人家稀处见。

浓青一桁拨云来,沈恨万端如雾散。

山灵休笑缘终浅,作计避人今未晚。

十年缁尽素衣尘,雪鬓霜髯尘不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 其一
作者: 王鹏运 〔清代〕

好山不入时人眼,每向人家稀处见。
浓青一桁拨云来,沈恨万端如雾散。
山灵休笑缘终浅,作计避人今未晚。
十年缁尽素衣尘,雪鬓霜髯尘不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山水的向往与思考。诗人认为美丽的山水并不被世人所重视,往往只有在偏僻的地方才会见到。他描绘了浓郁的青山如同拨开云雾一般的清晰,满腹的忧愁仿佛随着雾气的散去而消失。山的灵气不应嘲笑人的浅薄,计划避开世俗的喧嚣,现在还不算晚。经过十年的岁月,诗人的衣衫已然被尘埃覆盖,却依旧保持着白发和胡须的洁净,显示出他内心的宁静与坚守。

注释

  • 好山: 这里指美丽的山水。
  • 不入时人眼: 不被世俗人们所看重。
  • 浓青一桁: 形容青山如一条宽广的横幅。
  • 沈恨万端: 深沉的愁恨。
  • 缘终浅: 因为与世俗的关系肤浅。
  • 十年缁尽: 十年的僧侣生活。
  • 素衣尘: 本应保持素净的衣服却沾染了尘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鹏运,清代诗人,擅长写山水诗,常以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常常流露出对世俗的反思与独立的思考。

创作背景

《玉楼春 其一》创作于王鹏运的隐居时期,诗人在隐居的生活中体味到自然的美与世俗的喧嚣之间的对比,因而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山水的向往以及对人世间浮华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玉楼春 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山水诗,诗人在诗中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独立思考。诗的开头“好山不入时人眼”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世俗的批判,认为美丽的山水往往被人忽视,只有在偏僻的地方才能见到。这种对美的忽视引发了诗人的忧愁,正如“沈恨万端如雾散”,他在青山中感受到的愁苦似乎随着云雾的散去而消失,展现出一种内心的平静。

接下来的两句“山灵休笑缘终浅,作计避人今未晚”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考。他邀请山的灵气不要嘲笑世人的浅薄,说明他对世俗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强调“今未晚”,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最后的“十年缁尽素衣尘,雪鬓霜髯尘不染”则是诗人自我反省的总结,尽管十年的岁月让他身上沾染了尘土,但他的内心依然保持着洁净,显示出他内心的淡泊与自持。这首诗整体上展现了一种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美的向往,也有对浮华世界的淡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好山不入时人眼: 美丽的山水不被当今人所重视。
  • 每向人家稀处见: 只有在偏僻的地方才能见到。
  • 浓青一桁拨云来: 深厚的青山如同一幅画卷般展现。
  • 沈恨万端如雾散: 复杂的愁苦随云雾的散去而消失。
  • 山灵休笑缘终浅: 山的灵气不必嘲笑人们的肤浅。
  • 作计避人今未晚: 计划避开人世的纷扰,现在还不算晚。
  • 十年缁尽素衣尘: 十年的修行生活让衣服沾染了尘埃。
  • 雪鬓霜髯尘不染: 白发和胡须依然保持洁净,象征内心的纯净。

修辞手法

  1. 比喻: “浓青一桁拨云来”将青山比作一幅画卷,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2. 拟人: “山灵休笑”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使得山水更加生动。
  3. 对仗: “十年缁尽素衣尘,雪鬓霜髯尘不染”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内外的差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淡然态度,展现出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自然的美与宁静,反映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云雾: 代表复杂的情感与愁苦,寓意人生的烦恼。
  • 尘埃: 象征世俗的纷扰与杂念,反映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好山”指的是什么?

    • A. 不被世人重视的美丽山水
    • B. 常见的山
    • C. 只有在大城市才能见到的山
  2. 诗人用什么比喻来形容青山?

    • A. 一幅画卷
    • B. 一条河流
    • C. 一座高楼
  3. 诗中“雪鬓霜髯尘不染”表达了什么?

    • A. 诗人对世俗的追求
    • B. 诗人内心的洁净
    • C. 诗人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苏轼《赤壁赋》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王鹏运《玉楼春 其一》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王维更多地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享受,而王鹏运则更侧重于对世俗的批判与内心的反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热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鹏运研究》
  • 《古代山水诗的意象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