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八)》

时间: 2025-01-24 07:44:33

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

恰如仰箭射浮云。

坠落只缘力尽。

争似无为实相,还须返朴归淳。

境忘情性任天真。

以证无生法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
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
争似无为实相,还须返朴归淳。
境忘情性任天真。以证无生法忍。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想要修行布施,但果报与天人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就像是仰着弓箭去射浮云,箭落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力气用尽。
比起有所追求的行为,还是无为的真实状态更为可贵,更需要回归自然的本性。
让心境抛开情感的束缚,顺应天性,才能证悟无生的法忍。

注释:

字词注释:

  • 布施:指施舍、施予,常用于佛教中指对他人的慈悲和帮助。
  • 果报:因果法则所带来的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天人:佛教中指天界的神灵。
  • 无为:指无所作为,不强求,顺应自然。
  • 返朴归淳:回归本真,恢复自然的状态。
  • 法忍: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接受,是佛教中修行的境界。

典故解析:

  • “仰箭射浮云”:比喻高远而不可及的目标,表达一种追求的无奈。
  • “无生法忍”:出自佛教,意为体悟无生无灭之法,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端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注重表达内心的哲思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佛教思想,具有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思想觉醒的时期,张伯端通过诗歌表达对修行与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修行、因果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开头的“住想修行布施”道出了诗人对修行的向往,然而随即转向果报的必然性,强调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体现出一种因果法则的哲学思考。接下来的“恰如仰箭射浮云”形象地表达了追求理想的艰难与无奈,仿佛在提醒读者,过高的期望往往难以实现。

随后,诗人提出无为的态度,强调“争似无为实相”,这里的无为并非消极,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选择,体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最后两句“境忘情性任天真”则是对人性本真的呼唤,希望人们能抛开复杂的情感,回归内心的真实,从而达到无生法忍的境界,获得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和押韵,使得诗句流畅而富有韵律感,同时在内容上融合了哲理与感情,展现出张伯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住想修行布施:表达了对修行与布施的渴望。
  2. 果报不离天人:强调因果法则的真实和不可逃避。
  3. 恰如仰箭射浮云:比喻追求理想的艰难。
  4. 坠落只缘力尽:说明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
  5. 争似无为实相:无为的境界更为珍贵。
  6. 还须返朴归淳:呼唤回归本真的理念。
  7. 境忘情性任天真:希望人们顺应自然。
  8. 以证无生法忍:最终达到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仰箭射浮云”形象化追求的艰难。
  • 对仗:整首诗在韵律上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反复:通过重复“无为”来强调诗的主题。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修行与因果的关系,提倡一种无为的生活态度,通过回归本真来获得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追求与理想。
  • 浮云:象征虚幻的目标。
  • 无为:隐喻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
  • 天真:象征纯真与自然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伯端的“西江月(八)”主要探讨什么主题? A. 爱情
    B. 修行与因果
    C. 自然风光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仰箭射浮云”象征什么? A. 理想的追求
    B. 生活的真实
    C. 感情的纠葛
    答案:A

  3. 诗人认为,达到内心平和的方式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无为与返朴
    C. 激烈的修行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张伯端的《西江月(八)》与李白的《静夜思》都反映了对人生与内心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哲理与修行,后者则更注重情感与自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张伯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