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伴我鹿车鱼釜》

时间: 2025-04-28 00:39:35

伴我鹿车鱼釜,从伊裙布钗荆。

年年七月甫三旬,今日生朝资庆。

二女长俱麻绩,三男俱读书声。

吾年五十不多争,好事且宜少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伴我鹿车鱼釜,从伊裙布钗荆。
年年七月甫三旬,今日生朝资庆。
二女长俱麻绩,三男俱读书声。
吾年五十不多争,好事且宜少等。

白话文翻译:

伴着我一起的,有鹿车和鱼釜;
从你那里得到的,裙子、布料、钗和荆条。
每年七月的第三个节日,今天是为了庆祝生辰。
两个女儿都在忙着纺麻,而三个儿子在读书声中学习。
我年五十,不愿多争吵,做好事自然应当少一些等候。

注释:

  • 鹿车:古代用鹿拉的车,象征闲适的生活。
  • 鱼釜:指煮鱼的器具,寓意生活的富足。
  • 裙布钗荆:裙子、布料、钗子和荆条,代表家庭生活的细节。
  • 七月甫三旬:指农历七月的一个节日。
  • 麻绩:指纺麻,女儿的日常工作。
  • 生朝:即生日,强调庆祝的意义。

典故解析:

  • 七月三旬:在古代,七月三旬为传统节日,通常是农忙后的庆祝。
  • 鱼釜:与古代饮食文化密切相关,象征着丰收与团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此诗的作者不详,可能是宋代的一位普通百姓或文人,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诗歌多关注生活细节与家庭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家人庆祝生日的场合,表现了家庭团聚的温暖与对生活的满足。

诗歌鉴赏:

《西江月·伴我鹿车鱼釜》是一首描绘家庭生活的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温馨。诗中的“鹿车”和“鱼釜”不仅体现了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象征着一种悠闲宁静的生活方式。通过描写女儿的劳动和儿子的学习,作者传达出对下一代成长的期待与关爱。

诗中“吾年五十不多争”的句子,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从容。尽管已到中年,但他选择不去追求过多的名利,而是珍惜当下的生活。这种洒脱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也折射出宋代人对于家庭、和谐社会的追求。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既有生活的真实描写,又蕴含哲理的思考,是对家庭美好生活的赞美与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伴我鹿车鱼釜:开头就引入了生活的元素,传达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气氛。
  • 从伊裙布钗荆: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了家庭的温馨与和睦。
  • 年年七月甫三旬:强调了庆祝的传统与家庭团聚的重要性。
  • 今日生朝资庆:表明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充满欢庆。
  • 二女长俱麻绩:描绘了女儿们的勤勉,传达出对女性角色的尊重。
  • 三男俱读书声:显示出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出家庭文化的传承。
  • 吾年五十不多争: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与选择,倡导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
  • 好事且宜少等:总结了全诗的情感,强调对生活的珍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鹿车鱼釜”与“裙布钗荆”,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来传达情感,使诗的意境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家庭生活的珍惜与对平淡生活的赞美。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出对家庭成员的爱与关心,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人生的从容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鹿车:象征富足与闲适,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鱼釜:象征团圆与丰收,体现了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 麻绩与书声:分别代表了勤劳与求知,暗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伴我鹿车鱼釜”中的“鹿车”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富足
    • C. 奔波
    • D. 孤独
  2. 诗中提到的庆祝的日子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七月三旬
    • D. 春节
  3. 作者对自己的年龄有怎样的态度?

    • A. 渴望年轻
    • B. 追求名利
    • C. 从容淡泊
    • D. 感到焦虑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下独酌》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都表达了对家庭和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情感,而《西江月》则强调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