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伯恭》

时间: 2025-04-27 06:44:06

涂水涟漪未改,芗林风月如新。

一纸重观遗迹,百年无复斯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涂水涟漪未改,芗林风月如新。一纸重观遗迹,百年无复斯人。

白话文翻译:

涂水的涟漪依然没有改变,芗林中的风月就像是新的。一纸重温旧迹,百年间再无此人。

注释:

  • 涂水:指的是涂抹的水面,形容水面上的波纹。
  • 涟漪:水面上细微的波纹。
  • 芗林:指的是芳香的林木,通常指的是香草或香气四溢的树林。
  • 风月:指自然景色,尤其是指风景与月色。
  • 一纸:一张纸,指的是记录或书写的内容。
  • 重观:再次观看或重温。
  • 遗迹:留下的痕迹或旧址。
  • 百年无复斯人:百年间再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百年无复斯人”可以理解为对逝去之人的追忆,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渺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岳珂,字希逸,号白华,宋代诗人。岳珂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作品中常融合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于岳珂对自然风光的感悟,或是对往昔人物的怀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被诗人通过独特的视角表现出来。

诗歌鉴赏:

《向伯恭》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水面涟漪和芗林风月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持久而又宁静的美感。诗的开头“涂水涟漪未改”仿佛在描述一个永恒的瞬间,水面上的涟漪似乎在时光的流转中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形态,这种描写让人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改变自然的本质。

接着“芗林风月如新”则将自然美与时间的流动结合在了一起,虽然时间在流逝,但自然的美依然如昔。这种对比强化了诗中对时间的感慨,也让人对自然的永恒感到一丝安慰。

最后一句“一纸重观遗迹,百年无复斯人”则是对过往的追忆,诗人通过重温旧迹,感受到与历史的隔阂,表达出对逝去之人的深切怀念。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形成了优雅而哀伤的氛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涂水涟漪未改”:描绘了水面的波纹,象征着不变的自然之美。
    • “芗林风月如新”:表达了自然景色的常新,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 “一纸重观遗迹”:通过一纸旧迹,展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 “百年无复斯人”:表达人事变迁,感叹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和对比,如“未改”和“如新”形成鲜明对比,强调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不变。
    • 诗中也有拟人的倾向,将风月赋予了新的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与历史,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时间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涟漪:象征着时间的流动与生命的变化。
  • 风月:代表自然的美丽与永恒。
  • 遗迹:暗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历史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涂水涟漪未改”中的“涂水”指的是?

    • A. 沼泽
    • B. 水面
    • C. 河流
    • D. 湖泊
  2. “百年无复斯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逝去之人的怀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历史的无知
  3. 诗中提到的“芗林”主要指?

    • A. 一种树木
    • B. 一种香草
    • C. 一片森林
    • D. 一种气候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岳珂的《向伯恭》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但岳珂更侧重于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追忆,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的孤独与对美酒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风格的总结与分析。
  • 《古典诗词鉴赏》:关于古典诗词的赏析与理解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