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张师正所蓄辰砂》
时间: 2025-02-04 16:18:25意思解释
观张师正所蓄辰砂
原文展示:
将军结发战蛮溪,箧有殊珍胜象犀。
漫说玉床分箭镞,何曾金鼎识刀圭。
近闻猛士收丹穴,欲助君王铸褭蹄。
多少空岩人不见,自随初日吐虹蜺。
白话文翻译:
将军的头发在战斗中与蛮溪相结,箱子里有比象牙还珍贵的奇珍异宝。
不要说玉床上分出箭头,哪里曾见过金鼎识别刀具。
最近听说猛士们将丹穴收集起来,想要帮助君王铸造骏马的蹄子。
多少空荡的山岩,人们看不见,只有初日时分才吐出彩虹的光芒。
注释:
- 结发:指结婚时的发型,借指将军的英勇和坚韧。
- 战蛮溪:指与蛮族作战的地方。
- 殊珍:珍贵的宝物。
- 玉床:传说中的神仙床,象征高贵和权力。
- 金鼎:古代用来烹饪的器具,象征财富与地位。
- 丹穴:炼丹的地方,象征追求长生不死的理想。
- 褭蹄:用以描述骏马的蹄子,象征力量与速度。
- 虹蜺:彩虹的柔美形态,代表美好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广泛,涵盖诗、词、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与文化影响力。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政治上遭遇挫折、被贬的时期,借对张师正所藏辰砂的描写,表达了对珍贵事物与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张师正所藏的辰砂,引出对珍贵事物的思考,展现了苏轼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首联以将军的英勇形象开篇,交织出战斗与珍稀宝物的对比,表现出一种英雄气概;次联则通过对玉床与金鼎的比喻,暗示了权力与财富的虚幻与无常,表达了对名利的淡然态度。第三联提到猛士收丹穴,显示出对理想与追求的渴望,而最后一联则用“空岩”和“初日吐虹蜺”描绘出一种孤寂而又美好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苏轼特有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态度,既有对物质的珍视,也有对精神追求的向往,体现了诗人超然的品格与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将军结发战蛮溪:描绘将军的英勇与战斗精神。
- 箧有殊珍胜象犀:强调珍贵物品的价值,暗示人性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漫说玉床分箭镞:反映对名利的淡泊,质疑世俗的价值观。
- 何曾金鼎识刀圭:进一步强调对物质财富的讽刺,表达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 近闻猛士收丹穴:表现对理想追求的热情。
- 欲助君王铸褭蹄: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体现出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 多少空岩人不见:表现出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感慨。
- 自随初日吐虹蜺:描绘希望与美好的向往,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结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床”、“金鼎”,将物品与精神价值进行类比。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辰砂、蛮溪等意象象征着珍贵与斗争。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对珍贵事物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强调了内心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辰砂:象征珍贵与追求。
- 将军:体现英勇与责任感。
- 玉床、金鼎:代表权力与地位。
- 猛士:象征理想与追求。
- 空岩:表达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个意象在诗中象征珍贵物品?
A. 蛮溪
B. 辰砂
C. 金鼎
D. 玉床 -
“何曾金鼎识刀圭”一句表达了什么态度?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名利的讽刺
C. 对武器的赞美
D. 对将军的赞美
答案:
- B. 辰砂
- B. 对名利的讽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苏轼的另一首著名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 《赤壁赋》:描绘了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思想的深度。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这首诗更注重内心的哲思与对人生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多地强调豪放与奔放的个性。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