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寺九曲观灯》
时间: 2025-01-27 04:13: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祥符寺九曲观灯
作者: 苏轼 〔宋代〕
纱笼擎烛逢门入,
银叶烧香见客邀。
金鼎转丹光吐夜,
宝珠穿蚁闹连朝。
波翻焰里元相激,
鱼舞汤中不畏焦。
明日酒醒空想像,
清吟半逐梦魂销。
白话文翻译
诗的内容可以理解为:
纱笼下的烛光照亮了入口,银叶般的香火在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金鼎翻转,丹光在夜里吐出,宝珠穿插着,喧闹着迎接晨曦。波浪翻滚中,火焰里相互激荡,鱼儿在汤中欢快地游动,不怕被烫焦。明天酒醒后,空自幻想,清吟也半随梦魂而去。
注释
- 纱笼:一种轻薄的帐篷或帷幕,用于遮挡光线。
- 银叶:比喻香火,形态如银色的叶子。
- 金鼎:古代祭祀用的器皿,象征富贵与神圣。
- 元相:可能指元气或本体,暗示内在的本质。
- 清吟:清雅的吟唱,诗人吟诵的声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金鼎”与古代祭祀文化相关,鼎在古代被认为是权力与富贵的象征。同时,诗中提及的“宝珠”与“鱼舞”表达了欢快与热闹的氛围,暗喻着节日欢庆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任政治家。苏轼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祥符寺九曲观灯》创作于宋代的元宵佳节,诗人以灯会为题,描绘了节日的热闹与欢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生活乐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元宵灯会的热闹景象。开篇用“纱笼擎烛逢门入”,展现了灯会的入口,灯光柔和而温馨,给人一种欢迎的感觉。接着,诗人描写了香火缭绕、金鼎吐光的景象,营造了节日的神秘感与庄重感。通过“宝珠穿蚁闹连朝”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灯会中嬉闹、欢聚的场景,体现出节日的喜庆氛围。“波翻焰里元相激”,则通过动感的描绘,表现出节日的生机与活力。最后,诗人回归到现实,表达了对明日酒醒后的惆怅,暗示着节日的短暂与生活的无常。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节日的热烈,也通过对比展现了喜庆与惆怅的双重情感,令人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生活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纱笼擎烛逢门入:形象地描绘了灯会的入口,烛光透过纱笼,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
- 银叶烧香见客邀:香火缭绕,象征着对客人的热情欢迎。
- 金鼎转丹光吐夜:金鼎象征着夜晚的神秘,吐出的丹光则显得神圣而美丽。
- 宝珠穿蚁闹连朝:宝珠的闪烁与人们的喧闹形成对比,展现出节日的热烈。
- 波翻焰里元相激:通过火焰与波浪的比喻,表现出节日的活力与生机。
- 鱼舞汤中不畏焦:鱼儿在汤中自由游动,象征着欢快与无畏。
- 明日酒醒空想像:表示对节日后清醒后的空虚与惆怅。
- 清吟半逐梦魂销:吟唱的声音在梦中逐渐消散,暗示了节日的结束与现实的回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叶烧香”,将香火比作银色叶子,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句式对仗,使得韵律感强烈。
- 拟人:如“鱼舞汤中”,赋予鱼以舞动的生命力,使得场景活泼。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灯会,表达了对节日欢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短暂欢乐的惋惜,展现了生活的无常与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纱笼:象征温馨与迎接。
- 金鼎:象征神圣与富贵。
- 宝珠:象征欢快与热闹。
- 鱼:象征生命与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纱笼擎烛逢门入”中的“纱笼”指的是什么?
- A. 帐篷
- B. 灯笼
- C. 布料
- D. 饮料
-
诗中“金鼎转丹光吐夜”中的金鼎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神圣
- C. 美丽
- D. 友谊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生活的无常
- B. 战争的悲惨
- C. 自然的美丽
- D. 友谊的珍贵
答案
- A. 帐篷
- B. 神圣
- A. 生活的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夜》:介绍元宵节的欢庆场景。
- 《春宵》:描绘春夜的美丽与惆怅。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探讨了孤独与欢乐的对比,情感深邃。
- 杜甫《春望》:表现了对时局的忧虑及对生活的反思。
通过对比,苏轼的诗更注重节日的欢庆与人们的情感,而李白和杜甫则多了几分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