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参寥见寄?一作:奉和参寥离彭门至淮上见》

时间: 2025-01-27 04:07:55

黄楼南畔马台宫,云月娟娟正点空。

欲共幽人洗笔砚,要传流水入丝桐。

且随侍者寻西谷,莫学山僧老祝融。

待我西湖借君去,一杯汤饼泼油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楼南畔马台宫,云月娟娟正点空。
欲共幽人洗笔砚,要传流水入丝桐。
且随侍者寻西谷,莫学山僧老祝融。
待我西湖借君去,一杯汤饼泼油葱。

白话文翻译:

在黄楼南边的马台宫,云朵和月亮轻柔地映照在空中。
我想和那位幽静的朋友一起洗笔砚,希望把流水传入丝桐琴中。
不如跟随侍者去寻找西边的山谷,别学那位山僧老祝融。
等我去西湖借你一杯汤饼,泼上油葱一起享用。

注释:

  1. 黄楼南畔:指黄楼的南边,黄楼是指长江边的一个建筑。
  2. 马台宫:古代的宫殿名,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或景点。
  3. 云月娟娟:形容云彩和月亮的柔美。
  4. 幽人:指隐士或志同道合的朋友。
  5. 洗笔砚:洗涤笔墨器具,象征创作的准备。
  6. 丝桐:古代乐器,这里引申为诗人的情感寄托。
  7. 西谷:指西边的山谷。
  8. 山僧老祝融:祝融是古代神话中的火神,这里可能说的是山中的僧人,指代一种清贫的生活方式。
  9. 汤饼:一种食物,象征着生活的简单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往往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和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轼的晚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诗中寄托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宁静的愿望,反映了他在政治纷争后的闲适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在自然与内心世界之间的深刻思考。开篇描述黄楼南边的马台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环境。云月相映,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暗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接着,诗人表达了与幽人共洗笔砚的愿望,象征着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渴望。这里的“流水”与“丝桐”相结合,传达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提到不如随侍者寻访西谷,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暗示他不愿追求繁华,而是希望回归自然,享受简单的生活。此外,提及的“山僧老祝融”则暗示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最后,诗人希望能与友人共享西湖的美好,邀约一杯汤饼,描绘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展现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友人情谊的渴望,深刻而细腻,展现了苏轼的卓越才华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楼南畔马台宫:开篇设景,指明地点,营造出一种空间感。
  • 云月娟娟正点空:描绘自然美景,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欲共幽人洗笔砚:表达与友人共度时光的愿望,象征着文学创作的渴望。
  • 要传流水入丝桐:流水与丝桐的结合,表现了诗人与友人情感的交融。
  • 且随侍者寻西谷:体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追求宁静。
  • 莫学山僧老祝融:警示自己不要追求繁华的生活,而要追求内心的平静。
  • 待我西湖借君去:表明对友人的热情邀请,营造亲切的氛围。
  • 一杯汤饼泼油葱:将简单的饮食与友好的情谊结合,展现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流水传入丝桐”,将音乐与自然结合,深化意象。
  • 对仗:如“云月娟娟,笔砚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黄楼: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云月: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流水: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丝桐:代表音乐与文学的融合。
  • 西湖:象征着诗人心灵的归宿与美好的生活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云月娟娟”描述的是: A. 诗人的心情
    B. 自然景观
    C. 友人的面貌

  2. “洗笔砚”象征着: A. 友谊
    B. 文学创作
    C. 生活琐事

  3. 诗中提到的“西谷”代表: A. 繁华的生活
    B. 宁静的隐逸生活
    C. 繁忙的都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追求。
  • 王维《鹿柴》:展现山水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作品:苏轼的《和参寥见寄》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的诗作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豪放与奔放。两者各具风格,展现了不同的人生哲学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简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