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
时间: 2025-01-27 03:35: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半熟黄粱日未斜,玉堂阴合手栽花。
却寻三十年前味,未饭钟时已饭茶。
梦觉还惊屟响廊,故人来炷影前香。
鬓发白尽成何事,一帖空存老遂良。
法贴中有褚遂良书云,即日,遂良须发尽白。
尺一东来唤我归,衰年已迫故山期。
文章曹植今堪笑,却卷波澜入小诗。
白话文翻译
黄粱半熟,太阳还未西斜,玉堂里阴影交错,手边栽着花。
我却在寻找三十年前的滋味,未到用饭的时刻,已经喝上了茶。
梦中惊醒,听到走动的声响在廊道上,老朋友前来,点燃香火。
鬓发已经全白,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一纸书信只存留着老朋友的名字。
法帖中有褚遂良的书法,提到他如今的头发全白。
尺一东来催促我归去,衰老的年纪已迫近故乡的约定。
如今的文章,曹植恐怕会笑,然而我却把波澜起伏浓缩成小诗。
注释
- 黄粱:指的是黄粱米,这里可能暗指梦境中美好的幻想。
- 玉堂:指的是高雅的住所。
- 未饭钟时:未到吃饭的时间。
- 屟:古代的鞋子,用来表示走动声响。
- 鬓发白尽:形容年老,白发苍苍。
- 褚遂良:唐代书法家,因其书法卓越而著称。
- 尺一:指的是尺子,这里用作时间的单位,表示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子"。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作品风格多样,以豪放、清新见长。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在杭州被召回汶公馆,回忆往昔,感慨岁月流转。诗中表现了他对故友的思念与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夹杂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五言和七言的结合,流畅自然。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苏轼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开篇以“半熟黄粱日未斜”引出作者的闲适生活,这种宁静的日子让人不禁联想到年轻时的美好回忆。接着,诗人追忆三十年前的滋味,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诗中提到的故人和白发,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老去的无奈。
后半部分提到褚遂良的书法,更是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苏轼以“文章曹植今堪笑”自谦,显示了他对年轻时光的怀念与对当下创作的反思,最后以“卷波澜入小诗”收尾,既体现了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也流露出诗人对文字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熟黄粱日未斜:描绘了一个悠闲的午后,暗示着诗人安静的生活状态。
- 玉堂阴合手栽花:展现了诗人生活中的雅致,栽花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却寻三十年前味: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
- 未饭钟时已饭茶: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对生活节奏的感悟。
- 梦觉还惊屟响廊:梦中醒来,听到鞋声,象征着时光的回忆。
- 故人来炷影前香:老朋友的来访,点燃香火,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鬓发白尽成何事: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
- 一帖空存老遂良:仅存的书信寄托着对故友的怀念。
- 法贴中有褚遂良书云:提及褚遂良的书法,反映出对文化的追求。
- 尺一东来唤我归:时光如尺,不断催促着人归去。
- 衰年已迫故山期:衰老的年纪即将回到故乡。
- 文章曹植今堪笑:自谦与对年轻文学的怀念。
- 却卷波澜入小诗:将复杂的人生情感浓缩入小诗,体现出诗人的才华与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半熟黄粱”暗示着美好的幻想。
- 对仗:如“鬓发白尽成何事,一帖空存老遂良”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如“尺一东来唤我归”,让时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透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粱:梦的象征,代表美好的幻想。
- 玉堂:高雅的生活环境,象征文化的薰陶。
- 白发:衰老的标志,代表时间的流逝。
- 故人:过去的友谊,承载着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粱”象征什么?
- A. 梦境
- B. 生活
- C. 友谊
- D. 哀伤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褚遂良”是?
- A. 唐代书法家
- B. 宋代诗人
- C. 友人
- D. 画家
-
诗中“鬓发白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怀念
- C. 哀伤
- D. 忧虑
答案
- A. 梦境
- A. 唐代书法家
- C. 哀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 《登高》(王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本诗同样以自然描写和人事变化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