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通天岩
李朴 〔宋代〕
春烟澄霁色,杖策出郊坰。
叠嶂浮空翠,孤云罨断青。
燕衔泥作垒,僧结草为亭。
万树山风里,钟声下界听。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烟雾清澈而明亮,我手持拐杖走出城郊。
重叠的山峦在空中飘浮着绿色的翠色,孤单的云彩遮住了青天。
燕子衔着泥土筑巢,和尚用草木搭建亭子。
在万树之间的山风中,钟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
注释:
- 澄霁:澄清而晴朗。
- 杖策:手杖,指诗人出行的工具。
- 郊坰:郊外的田野。
- 叠嶂:重叠的山峦。
- 罨:遮挡、掩盖。
- 垒:筑成的巢。
- 结草:用草木搭建。
- 山风:山中的风声。
- 下界:指人间、世间。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体现了宋代隐逸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朴,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描写山水风景,追求自然的清幽和内心的宁静。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天,表达了诗人游览通天岩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外桃源的追求。
诗歌鉴赏:
《游通天岩》以清新的自然景色和恬淡的生活情趣,展现了诗人李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态度。诗的开头以“春烟澄霁色”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气息,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诗人手持拐杖,悠然自得地走出城外,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接下来的描写中,重叠的山峦和孤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面。
燕子筑巢和和尚搭建草亭的细节,进一步增强了诗中生活气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最后一句提到“钟声下界听”,则将自然与人文结合,暗示了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仍能感受到人间的生息与喧嚣,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和淡淡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精神面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烟澄霁色”——描绘春天的清新气息,暗示天气晴朗。
- “杖策出郊坰”——表明诗人走出城市,享受大自然。
- “叠嶂浮空翠”——重叠的山峦如翠色浮在空中,表现自然之美。
- “孤云罨断青”——孤单的云彩遮住了天空,增添了一种幽静感。
- “燕衔泥作垒”——燕子忙于筑巢,表现自然界的生机。
- “僧结草为亭”——和尚在自然中搭建草亭,体现了人类的生活气息。
- “万树山风里”——万树在山风中摇曳,形成美丽的自然景观。
- “钟声下界听”——远处的钟声传来,打破了宁静,暗示人间的存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结合,形成和谐美。
- 拟人:山风和钟声似乎在与人对话,增添了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隐逸的精神。
意象分析:
- 春烟: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山峦:代表自然的伟大与壮丽。
- 孤云:象征孤独与宁静的心境。
- 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钟声:代表人间的生活气息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春烟澄霁色”,这句的意思是: A. 春天的烟雾清澈明亮
B. 春天的雨水滋润大地
C. 春天的阳光普照大地
答案:A -
“燕衔泥作垒”描绘了什么活动? A. 燕子在筑巢
B. 燕子在飞翔
C. 燕子在觅食
答案:A -
诗中最后一句“钟声下界听”意在表达: A. 诗人对宗教的向往
B.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感悟
C. 诗人对自然的迷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李朴的《游通天岩》同样描绘山水景色,但王维更注重于表现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感受,而李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