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 莲房坠粉红》

时间: 2025-01-11 10:03:12

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

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

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

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

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

么荷因见忆,憔悴感青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景 莲房坠粉红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
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
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
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
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
么荷因见忆,憔悴感青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夏天的荷花景象。莲花快要结成莲房,却仍然三三两两地空着。摘下来的荷叶中有莲子,落在水面上显得格外粉嫩。已经雕刻成藕的荷花,谁又能用翠绿的荷叶来装点呢?半妆着的船摇曳在水中,水面如同腻滑的秦宫。荷花在秋露中闪烁,亭亭玉立在晨风中。这些荷花让我想起了往事,因而感到憔悴如青铜般的忧伤。

注释

字词注释:

  • 莲房:指莲花的果实或种子房。
  • 摘来中有子:摘下莲房时发现其中有莲子。
  • 坠处粉尤红:掉落在水面上,显得特别鲜艳。
  • 已镂冰为藕:意指莲藕已经被雕刻成型。
  • 半妆摇越棹:指船只轻摇,仿佛是半妆的状态。
  • :形容水面光滑湿润。
  • 濯濯:形容水珠闪亮,清新的样子。
  • 亭亭:形容荷花直立的姿态。
  • 青铜:用来比喻憔悴的状态。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秦宫”,可能是指古代的秦国宫殿,象征着雅致的环境与生活。
  • “濯濯含秋露”中的“秋露”可以引申为清晨的露珠,象征清新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字时中,号青山,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其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夏季,正值荷花盛开之时,诗人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往事的怀念。夏天的荷花既带来美的享受,也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夏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花的生长与环境,展现了夏季的独特美感。诗的开头通过“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引入,表现出荷花虽已盛开,但仍有些许空缺,暗示出一种未尽的美感和遗憾。接着,诗人提到“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不仅描绘了荷花的娇艳,还隐含了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随着诗句推进,诗人通过“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的描写,展现了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而“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的意象,则将自然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给人以宁静而优雅的感觉。最后两句“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更是将荷花的清新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感受到晨风中荷花的摇曳。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眷恋夹杂着对过往时光的沉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基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
    表达了莲花快要结果的状态,但仍有一些空缺,给人一种期待与未尽的感觉。

  2. 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
    描绘了摘下来的莲房中发现莲子,落在水面上显得特别鲜艳,展现了生命的延续。

  3. 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
    通过对藕的雕刻与荷叶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4. 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
    体现出船只在水面轻轻摇曳的优雅,同时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

  5. 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
    通过描写荷花在晨露中的清新与摇曳,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美丽。

  6. 么荷因见忆,憔悴感青铜。
    最一句以“憔悴”作为情感的结尾,表达了对荷花的怀念以及内心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的女子,展现出其优雅。
  • 拟人:表现出荷花的生动形象,使其有情感的表现。
  • 对仗:如“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过往的怀念,展现了一种清新而忧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莲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秋露:象征着清新与宁静,传达出一种思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三三两两空”是指什么? A. 荷花的数量
    B. 水面的波纹
    C. 诗人的心情

  2. “已镂冰为藕”中的“冰”象征什么? A. 寒冷
    B. 透明与纯洁
    C. 生命的脆弱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夏景》与《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物,但《夏景》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现,而《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更强调离别的愁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