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 云雨觉虚无》

时间: 2024-09-19 21:23:41

天欲今朝雨,云如满八区。

居然同愿望,如此竟虚无。

鹏运风犹黑,龙光电又驱。

遂成神女梦,误拟阿香呼。

酷吏踰前憯,馀民绝望苏。

皇心终不测,变化属须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景 云雨觉虚无
天欲今朝雨,云如满八区。
居然同愿望,如此竟虚无。
鹏运风犹黑,龙光电又驱。
遂成神女梦,误拟阿香呼。
酷吏踰前憯,馀民绝望苏。
皇心终不测,变化属须臾。

白话文翻译:

今天天空似乎要下雨,乌云布满八方。
居然与我的期望相同,然而却是如此虚无。
大鹏展翅的运气依旧阴沉,雷电的光辉又在驱赶。
于是我做了神女的梦,错把阿香呼唤。
酷吏在前面相逼,剩余的百姓都绝望地苏醒。
皇帝的心思终究难以揣测,变幻无常只在转瞬之间。

注释:

  • 天欲今朝雨:天似乎要在今天下雨。
  • 云如满八区:云彩布满天空的八方。
  • 居然同愿望:竟然与我的期望一致。
  • 鹏运:指大鹏的运气,象征着飞翔的理想或前途。
  • 龙光电又驱:龙的光芒和电闪雷鸣驱散了黑暗。
  • 神女梦:指梦中出现的神女,可能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酷吏:指残暴的官吏。
  • 绝望苏:指百姓在绝望中醒来,面对现实的无奈。
  • 皇心终不测:皇帝的心思是难以预料的。
  • 变化属须臾:变化在瞬间发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常蕴含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夏景 云雨觉虚无》创作于一个即将下雨的夏日,诗人面对自然的变化,联想到人世间的无常与虚幻,反映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日的雨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世间无常的感慨。开篇以“天欲今朝雨”引入,描绘出浓厚的夏季气息,给人一种期待又略带压抑的感觉。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愿望与自然现象相联系,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鹏运风犹黑,龙光电又驱”则用鹏与龙的意象,象征着远大理想与力量,但此时却因风雨而显得阴沉,暗示了理想的渺小与无助。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转向社会的关注,提及“酷吏”和“余民”,展现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最后,诗人指出“皇心终不测”,揭示了权力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生的无常,令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悲哀。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既有自然景象的描写,又有内心感受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欲今朝雨:点明天气即将变化,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不安定因素。
  2. 云如满八区:描绘乌云弥漫的景象,象征压抑和沉重。
  3. 居然同愿望:诗人感慨自然与人心的共鸣,却又感到失落。
  4. 鹏运风犹黑:大鹏虽有志向,然风云变幻,象征理想受到阻碍。
  5. 龙光电又驱:虽有力量,依旧被环境所左右。
  6. 遂成神女梦:梦境中的美好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7. 误拟阿香呼:对美好事物的错认,暗示对理想的渴望与失落。
  8. 酷吏踰前憯:社会现实的描绘,官吏残酷,百姓受苦。
  9. 馀民绝望苏:生存的艰辛与无奈,醒来却仍要面对困境。
  10. 皇心终不测:对权力的无奈与不可知。
  11. 变化属须臾:人生如梦,瞬息万变,感慨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鹏”、“龙”比喻理想与力量。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社会的苦难,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世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压抑与期待。
  2. :象征理想与追求。
  3. :象征力量与尊贵。
  4. 神女:象征美好与幻想。
  5. 酷吏:象征残暴与压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述的天气变化是什么?

    • A. 晴天
    • B. 下雨
    • C. 多云
    • D. 风和日丽
  2. 诗中提到的“酷吏”指的是什么?

    • A. 和蔼的官吏
    • B. 残暴的官吏
    • C. 忍辱负重的官吏
    • D. 退休的官吏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祝福
    • B. 理想与现实的无常
    • C. 自然的美好
    • D. 人生的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使用了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现状。
  • 《将进酒》:强调个人理想与即刻享乐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
  • 《刘辰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