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雨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23:40: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子黄时雨二首 其二
作者: 李慈铭 〔清代〕
甚处传笺。看春事顿消,
流水难准。又乳燕重帘,
熟梅风信。漠漠倦雷烟柳外,
和愁旋转终无定。凉催暝,
幽梦枕边,低度云影。
谁认。红楼消损,
过愔愔暮雨,犹自耽病。
可浅试慵妆,染花奁润。
待证紫蕉山上事,
玉啼点点从头问。
天涯近,雾丝漾成疏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的景象,细雨淅沥,春意渐消。窗外的流水无法确定,乳燕在重重的帘幕间飞来飞去,熟透的梅子散发着香气。远处的柳树在朦胧的雷声和烟雾中显得疲倦,愁绪缭绕,无法安定。凉意催促夜幕降临,幽梦在枕边徘徊,低垂的云影映在床边。谁能识得?红楼中的景致已然消逝,连绵的暮雨中,我依旧沉浸在病态的思绪中。可以试着轻轻化妆,花香渗润在妆台上。期待着在紫蕉山上发生的事情,细雨点滴从头问起。天涯似乎近了,雾丝轻轻荡漾,映衬出我稀疏的鬓发。
注释
- 甚处传笺:何处传来书信。
- 春事顿消:春天的景致突然消失。
- 乳燕:刚孵化出来的小燕子。
- 重帘:厚重的帘子。
- 熟梅:成熟的梅子。
- 漠漠:模糊、朦胧的样子。
- 倦雷烟柳:疲倦的雷声和烟雾笼罩的柳树。
- 和愁旋转终无定:愁绪缭绕,无法安定下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慈铭(约1856-1922),清代诗人,字云樵,号静斋,江苏人。李慈铭在诗歌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观察入诗,尤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末夏初,正值梅子成熟之际,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不舍,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中无常与愁苦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春末时节的凄美景象。开篇的“甚处传笺”引入了对信件的期待和春天的回忆,仿佛在诉说着与某人的思念。接下来的“看春事顿消,流水难准”,则通过流水的流动感,传达出时间的无情与春天即将离去的惆怅。
“乳燕重帘”意象的运用,为诗增添了一丝生气,然而“熟梅风信”却又将读者带回了梅子成熟的时节,仿佛在提醒着人们春天的美好正逐渐消逝。诗中“漠漠倦雷烟柳外”一句,描绘了一个阴郁的天气,与诗人内心的愁苦形成呼应。紧接着的“和愁旋转终无定”,更是将诗人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思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凉催暝,幽梦枕边,低度云影”描绘了即将入夜的宁静与孤独,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微凉与不安。最后,诗人以“天涯近,雾丝漾成疏鬓”结束,给人一种朦胧而又深邃的感受,似乎在表达无论身处何地,内心的思绪总是交织在一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甚处传笺”:引出思念之情。
- “看春事顿消”:春天的美好即将逝去。
- “流水难准”:流动的水象征着时光的无常。
- “又乳燕重帘”:小燕子在窗前飞舞,增添了一丝生机。
- “熟梅风信”:梅子的成熟暗示着季节的变化。
- “漠漠倦雷烟柳外”:描绘出一种疲倦的气氛。
- “和愁旋转终无定”:愁绪无法安定。
- “凉催暝”:凉意促使夜幕降临。
- “幽梦枕边”:梦境在夜间徘徊。
- “谁认”:自问自答,显现孤独感。
- “红楼消损”:美好的事物已不再。
- “过愔愔暮雨”:在暮雨中感到的沉重。
- “犹自耽病”:仍沉溺于病态的思绪中。
- “可浅试慵妆”:尝试化妆,但显得无力。
- “待证紫蕉山上事”:期待未来的事情。
- “玉啼点点从头问”:细雨如泪,唤起思念。
- “天涯近,雾丝漾成疏鬓”:身边的雾气映衬出思绪的轻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绪比作“雾丝”,表现出感情的轻盈。
- 拟人:把“幽梦”赋予了生命,显示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春天的消逝与内心的愁苦展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生活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梅子:象征成熟与时光的流逝。
- 乳燕:代表生机与希望。
- 流水:流动的时间与生命的无常。
- 云影:寄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 夜幕:象征着孤独与思考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甚处传笺”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思念 B) 忧伤 C) 高兴 -
“漠漠倦雷烟柳外”中的“倦”字,表达了什么状态?
A) 疲惫 B) 兴奋 C) 安宁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夏天的欢愉 B) 春天的消逝与愁苦 C) 秋天的丰收
答案:
- A) 思念
- A) 疲惫
- B) 春天的消逝与愁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慈铭的《梅子黄时雨》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李慈铭更侧重于内心的情感波动,而杜甫则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慈铭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