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雨 和玉田》

时间: 2024-09-19 20:58:26

云罨戒坛,记松佩练裙,曾誓归隐。

共醉指明溪,并头青影。

投老江关还卖赋,劫馀正坐文园病。

嗟光景。

猿鹤旧盟,犹阻吴艇。

牵引。

西山佳兴。

有回风绝谷,飞动宵听。

更繁蕊千株,明霞千顷。

驰道离宫三十六,滹沱谁计归鞍近。

笳声紧。

梦回蓟门烟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罨戒坛,记松佩练裙,曾誓归隐。
共醉指明溪,并头青影。
投老江关还卖赋,劫馀正坐文园病。
嗟光景。猿鹤旧盟,犹阻吴艇。
牵引。西山佳兴。有回风绝谷,飞动宵听。
更繁蕊千株,明霞千顷。
驰道离宫三十六,滹沱谁计归鞍近。
笳声紧。梦回蓟门烟暝。

白话文翻译

云雾缭绕的戒坛,记得那松树下佩戴的练裙,曾经发誓要归隐山林。
我们共同醉倒在明溪边,青影相依。
在老江关投老还卖赋,现在正坐在文园里病恹恹。
唉,光阴如梭,猿鹤的旧盟,依然阻挡着吴艇的航行。
牵引着西山的美好兴致,回风在绝谷中回旋,夜里听到飞动的声音。
更有千株繁花,明霞照耀千顷的水面。
驰道通往离宫的三十六里,滹沱河边谁来计算归鞍的近远?
笳声急促,梦中回到蓟门的烟雾中。

注释

  • 云罨戒坛:戒坛上云雾缭绕,象征隐逸之地。
  • 松佩练裙:松树下的裙子,代表着曾经的美好时光。
  • 明溪:指清澈的溪水,象征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江关:指江边的关口。
  • 猿鹤旧盟:指曾经的誓约,猿和鹤都是文人雅士向往的隐逸象征。
  • 西山佳兴:西山的美好情景,激发了诗人的兴致。
  • 滹沱:指滹沱河,象征着归途的遥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浚,近代诗人,生于清末,卒于民国。他的诗风受到古典诗词的影响,常带有浓厚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浚对人生的感悟之际,结合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光阴流逝的感慨,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文人的内心挣扎。

诗歌鉴赏

《梅子黄时雨和玉田》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腻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以“云罨戒坛”开头,便给人以隐逸之地的宁静和深邃之感。接着通过“共醉指明溪”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仿佛让人感受到那种清新和洒脱。

诗中“投老江关还卖赋”一句,表达出诗人对于人生的无奈与怀念,正如许多文人对往昔岁月的思念。光阴荏苒,猿鹤的旧盟虽美,但终究是无法阻挡现实的冲击。这种对昔日欢乐的追忆,和对如今生活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感伤的情绪。

“更繁蕊千株,明霞千顷”,诗人通过意象的堆叠,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体现了对于生命的热爱与向往。然而,最后的“梦回蓟门烟暝”又将读者拉回到现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既渴望自由和美好,又无奈于现实的束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罨戒坛:描绘了隐逸之地的神秘感。
  2. 记松佩练裙:回忆起曾经的美好回忆。
  3. 共醉指明溪:与友共醉的欢乐时光。
  4. 投老江关还卖赋:表现出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失落。
  5. 嗟光景:感叹光阴流逝。
  6. 猿鹤旧盟:旧日的誓约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7. 牵引:引导出对美好情景的渴望。
  8. 驰道离宫三十六:强调归途的遥远与不易。
  9. 笳声紧:急促的笳声象征着对现实的警醒。
  10. 梦回蓟门烟暝:结尾的意象充满了离愁与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猿鹤旧盟”,比喻隐士的理想。
  • 拟人:如“飞动宵听”,让夜晚有了生命感。
  • 对仗:如“共醉指明溪,并头青影”,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困境的对比,通过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出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意象分析

  • :象征着隐逸和神秘。
  • 明溪:代表清澈与自然的美好。
  • 猿鹤:象征隐士的理想与追求。
  • 繁蕊:象征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 笳声:象征现实的紧迫与警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明溪”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源泉
    B. 自然的美好
    C. 过去的回忆
    D. 现实的压力

  2. “猿鹤旧盟”中的“猿鹤”象征什么? A. 朋友
    B. 隐士的理想
    C. 生活的烦恼
    D.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基调是? A. 快乐与欢乐
    B. 感伤与无奈
    C. 希望与向往
    D. 绝望与孤独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但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
  • 《月下独酌》:通过对饮与自然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与黄浚的隐逸情怀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黄浚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