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春雨,闻东园花盛》

时间: 2025-01-27 04:11:29

万类欣欣一老悲,物华岂是不佳时。

病夫自与春无分,好景非於我独遗。

花底报来开已闹,雨中过了更曾知。

风光九十今强半,又约芳菲隔岁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类欣欣一老悲,物华岂是不佳时。
病夫自与春无分,好景非於我独遗。
花底报来开已闹,雨中过了更曾知。
风光九十今强半,又约芳菲隔岁期。

白话文翻译:

万物欣欣向荣,只有我年老悲伤,
难道这大自然的美好时光不是正当时候吗?
病人和春天本无缘分,
美好的景色难道是只留给我一个人吗?
花下传来花开的消息,
雨中经过后又怎么会知晓呢?
如今的风光虽已过九十,
却仍盼望着与春天的美好相隔一年。

注释:

  • 万类:指万物、各种事物。
  • 欣欣:形容生机勃勃的样子。
  • 物华:指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 病夫:生病的人,诗中的“我”即为病人。
  • 芳菲:指花香和美好的景色。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典故,但“春”与“病”二者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诗作是在春季之际,诗人因病卧床,无法亲身体验春天的美好,因而写下此诗,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生病与春天的美好,展现了诗人在病痛中对生命的思考。首句“万类欣欣一老悲”中,诗人以“万类”与“老悲”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个人的无奈。接下来的“物华岂是不佳时”则以反问句式表明,尽管大自然的景色正好,却与病中的自己无缘。诗人意识到“病夫自与春无分”,这份无奈和孤独感愈加显著。

“花底报来开已闹”描绘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而“雨中过了更曾知”则透露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最后两句“风光九十今强半,又约芳菲隔岁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尽管因病无法享受当下的美好,却仍然希望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度感受春天的芬芳。整首诗在悲伤中透出一丝希望,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思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万类欣欣一老悲:万物都充满生机,只有我年老而感到悲伤。
    • 物华岂是不佳时:大自然的美好景色难道不是合适的时节吗?
    • 病夫自与春无分:生病的人与春天本无缘。
    • 好景非於我独遗:美好的景色难道只留给我一个人吗?
    • 花底报来开已闹:花下传来花开的消息,花已盛开。
    • 雨中过了更曾知:雨过之后更能了解花开的情景。
    • 风光九十今强半:如今的风光虽已过九十。
    • 又约芳菲隔岁期:仍期待来年的春天。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春天的生机与自身的病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反问:用反问句式增强思考的力度。
    • 意象:运用“花”“雨”等自然意象,传达情感和生命的流转。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诗人对春天与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在病痛中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美好。
  • :代表生命的绽放与美丽。
  • :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过往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类欣欣一老悲”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悲伤
    • C. 羡慕
  2.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 A. 无所谓
    • B. 渴望
    • C. 厌恶
  3. “花底报来开已闹”中的“报”字可以理解为?

    • A. 通知
    • B. 播种
    • C. 结束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相思》
  • 宋代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李清照的诗都反映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虽然风格不同,但情感基调相似。李清照的《如梦令》更侧重于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杨万里的诗则在自然景色中反映出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