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妹婉卿即步原韵》

时间: 2025-01-11 08:51:53

匆匆握别几多时,无限深情语转迟。

烟水迢迢劳远梦,云山叠叠费相思。

绿窗快赌当年绣,红烛閒敲永夜棋。

此境已成陈迹逝,怜侬寂寞强题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匆匆握别几多时,无限深情语转迟。
烟水迢迢劳远梦,云山叠叠费相思。
绿窗快赌当年绣,红烛閒敲永夜棋。
此境已成陈迹逝,怜侬寂寞强题诗。

白话文翻译:

匆忙之中与妹婉卿握手告别,不知已经过了多久;
无尽的深情在心中涌动,却难以表达。
烟波浩渺,遥远的梦境令人劳累;
云山重叠,思念之情令人苦恼。
在绿窗前快意地回忆着当年的绣品,
在红烛下悠闲地敲打着漫长的夜棋。
这一切早已成为往事,时光流逝,
我怜悯你的孤寂,强忍着写下这首诗。

注释:

  • 匆匆:形容动作急促、时间紧迫。
  • 握别:握手告别,表达离别之情。
  • 烟水:形容水面上雾气弥漫,远景模糊。
  • 迢迢:形容遥远、漫长的样子。
  • 费相思:浪费心思,形容思念的苦恼。
  • 绿窗:指窗户的颜色,象征着青春和美好回忆。
  • 红烛:象征温暖和陪伴的烛光,而“闲敲棋”则代表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 陈迹:往事、旧事,指已经过去的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懿淑,清代女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文风著称。她的诗歌作品多反映女性的情感世界,常常将个人的感受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与妹妹分别之际,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切思念和对往昔时光的回忆。处于动荡的清代,女性的地位逐渐受到关注,陆懿淑通过诗歌表达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

《寄妹婉卿即步原韵》是陆懿淑对离别之情的深刻描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浓厚的思念之情。开篇的“匆匆握别几多时”,透出一种急促和无奈,仿佛时间在离别时显得格外珍贵。接下来的“无限深情语转迟”,则揭示了内心复杂的情感,言语难以表达的无奈和深情。

“烟水迢迢劳远梦,云山叠叠费相思”两句,诗人以自然景色映衬思念之情,烟水和云山不仅渲染了远离的距离感,同时也反映出思念的沉重与无奈。接下来的“绿窗快赌当年绣,红烛闲敲永夜棋”则将回忆的情景呈现出来,绿窗和红烛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也暗示着过去美好的时光。

最后两句“此境已成陈迹逝,怜侬寂寞强题诗”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往事已成追忆,时光流逝只剩下孤寂与思念。陆懿淑通过这首诗展现了女性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美好过往的怀念,既有对现实的感叹,也有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匆匆握别几多时:离别的时刻匆忙,似乎已经过去了很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无限深情语转迟:心中有无尽的深情,却难以用语言表达,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深邃。
  3. 烟水迢迢劳远梦:描绘远方的梦境因思念而艰难,烟水的意象增添了离愁的氛围。
  4. 云山叠叠费相思:云山重叠,象征着思念的层层叠加,思念愈发浓烈。
  5. 绿窗快赌当年绣:回忆往昔的美好,“绿窗”象征青春的美好回忆。
  6. 红烛闲敲永夜棋:在红烛光下度过漫长的夜晚,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7. 此境已成陈迹逝: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时光如流水般逝去。
  8. 怜侬寂寞强题诗:对妹婉卿的孤独感到怜悯,强忍着写下这首诗以表达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烟水”和“云山”的描绘,形象化地表现了思念的遥远和深重。
  • 对仗:如“绿窗快赌”与“红烛闲敲”,形成音韵上的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将情感赋予自然景物,使得思念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和思念的主题,表现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女性在离别时的孤独与坚韧,流露出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水:象征着远离、朦胧的思念。
  • 云山:代表遥远的距离和重重思念。
  • 绿窗:象征青春的美好回忆与过往。
  • 红烛:象征温暖与陪伴,代表着人际间情感的灯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烟水”象征什么? A. 温暖
    B. 远离和思念
    C. 快乐

  2. “红烛闲敲永夜棋”中“红烛”象征什么? A. 孤独
    B. 温暖与陪伴
    C. 失落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离别与思念
    B. 自然景色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描绘了思乡之情,主题与本诗相近。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寄妹婉卿即步原韵》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但前者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怀念,而后者则聚焦于亲情的深厚与离别的伤感。两者在情感深度和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体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女性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