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入京》

时间: 2025-01-11 08:02:18

俘囚经万里,憔悴度三春。

发改河阳鬓,衣余京洛尘。

钟仪悲去楚,随会泣留秦。

既谢平吴利,终成失路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俘囚经万里,憔悴度三春。
发改河阳鬓,衣余京洛尘。
钟仪悲去楚,随会泣留秦。
既谢平吴利,终成失路人。

白话文翻译:

被俘的人走过万里路,憔悴得在春天里度过了三年。
头发因忧愁而变白,衣服沾满了京洛的尘土。
钟声悲叹着离去的楚国,眼泪随会聚的秦国而流。
既然告别了平吴的利益,终究成为了失去归路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俘囚:被俘的囚犯。
  • 憔悴:形容因忧愁或劳累而脸色苍白、精神萎顿。
  • 河阳:古地名,指的是一处地方,可能与河流有关。
  • 京洛:指的是长安(京)和洛阳(洛),古代的两大文化中心。
  • 钟仪:指钟声的仪式,象征悲伤。
  • 平吴:指平定吴国的功利,可能指的是战争的利益。

典故解析:

  • 钟仪悲去楚:指的是楚国的文化与情感在离去时的悲伤,可能暗示对故国的怀念。
  • 随会泣留秦:暗指对秦国的情感与历史的无奈,表达对过去的留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让,隋代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作品常以抒情见长,表现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融。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战乱时期,诗人以个人的遭遇为背景,表达对故国的眷恋与无奈。诗中流露出对战争带来的离别与悲伤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作为俘囚的困苦境遇,展现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通过“俘囚经万里,憔悴度三春”两句,直接点明了个人经历的艰难。接下来的“发改河阳鬓,衣余京洛尘”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身心俱疲的状态,头发因忧愁而变白,衣服沾满了尘土,展现了他在外漂泊的辛酸。

而“钟仪悲去楚,随会泣留秦”则是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无奈,诗人以钟声的悲鸣来感慨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无常。最后两句“既谢平吴利,终成失路人”,则是对自己失去归属感的深刻反思,既是对战争带来的失落感的痛惜,也是对未来迷茫与无助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位诗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俘囚经万里:被俘的旅程漫长,表现出时间的沉重和旅途的艰辛。
  • 憔悴度三春:经历三年的春天,形容诗人因忧愁而消瘦。
  • 发改河阳鬓:头发因忧愁而变白,具体的地点暗示着过往的经历。
  • 衣余京洛尘:衣服沾满了京城与洛阳的尘土,象征着身份的卑微与漂泊。
  • 钟仪悲去楚:钟声悲叹,寓意对故国楚的怀念。
  • 随会泣留秦:与友人相聚时的泪水,流露出对秦地的留恋。
  • 既谢平吴利:告别了平吴的利益,展现出对过往利益的遗憾。
  • 终成失路人:最终成为迷失方向的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助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俘囚”与“憔悴”,形成对比。
  • 隐喻:将头发的变化与心境联系,增强情感深度。
  • 象征:钟声象征着离别与悲伤,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离别与痛苦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故国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无奈而孤独,显现出个人命运的悲剧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俘囚:象征失去自由与尊严。
  • 憔悴:代表内心的痛苦与外在的困苦。
  • 河阳:引发对过往的思考与回忆。
  • 钟声:象征悲伤与对故国的怀念。
  • 失路人:体现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俘囚经万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忧愁 C. 喜悦

  2. “发改河阳鬓”中的“发”指的是什么? A. 头发 B. 眼泪 C. 衣服

  3. 诗中提到的“钟仪”象征着什么? A. 喜庆 B. 离别的悲伤 C. 安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by 杜甫
  • 《静夜思》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中同样表现了战乱带来的忧愁与对故国的思念,但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政治的动荡与个人的痛苦。
  • 吕让的《和入京》则通过个人的经历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隋唐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