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花》

时间: 2025-01-11 22:49:38

不能摩顶过祇园,幻作清芳与世传。

排叶瓜痕分翠净,吐葩心骨耀丹妍。

但迷色界空华相,肯悟宗门直指禅。

谁汲野泉临晓浸,瓦瓶插供白衣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能摩顶过祇园,幻作清芳与世传。
排叶瓜痕分翠净,吐葩心骨耀丹妍。
但迷色界空华相,肯悟宗门直指禅。
谁汲野泉临晓浸,瓦瓶插供白衣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佛手花的赞美,虽然它不能像佛教圣地祇园那样达到顶峰,但它的清芳却流传于世。花瓣排开,宛如瓜的痕迹,清新而明净;花心绽放,鲜艳夺目。人们常常迷恋于色彩的表象,却不理解宗教的真谛,能悟出这一点的人,才是真正领悟了禅宗。谁又能在清晨时分,汲取野外的泉水,来供奉那身着白衣的仙人呢?

注释:

  • 摩顶:指触摸头顶,隐喻达到某种境界。
  • 祇园:佛教中的圣地,意象高远。
  • 清芳:清新的香气,代表花的美好。
  • 排叶瓜痕:形容叶子的排列如同瓜的痕迹。
  • 吐葩:吐出花朵,形容花的绽放。
  • 心骨:指花的中心,象征内在的本质。
  • 迷色界:迷失在表象的色彩中。
  • 宗门:指佛教的教派。
  • 白衣仙:道教或佛教中隐士的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子美,号德清,北宋时期的诗人,精通佛教,作品以清新脱俗著称。他的诗作常有宗教哲理的深入探讨,尤其对佛教与道教的思想有独到的理解。

创作背景:

《佛手花》创作于宋代,正值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可能在游历中见到佛手花,因而引发对其美丽与内在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佛手花》以佛手花为主题,融合了自然景物与深刻的宗教哲思。开篇便以“不能摩顶过祇园”引入,暗示佛手花虽不及佛教圣地的崇高,却以清香与世人分享,传达出一种谦逊的美德。接着,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佛手花的姿态与色彩,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和谐。

诗的中段转向内在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对表象的迷失与真理的追求。这里不仅是对佛手花的赞美,更是对人们执迷于外在美的警醒,强调了悟道的重要性。最后,诗人以“谁汲野泉临晓浸”作结,意在呼唤真正的心灵宁静与超脱。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了对生命、信仰的深刻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美的深情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能摩顶过祇园:意在表达佛手花虽不及佛教圣地的崇高却仍具独特美感。
  • 幻作清芳与世传:佛手花的香气与美丽被世人所传颂。
  • 排叶瓜痕分翠净:描绘出花叶的排列之美,象征自然的纯净。
  • 吐葩心骨耀丹妍:花心的绽放象征着内在的光辉和美丽。
  • 但迷色界空华相:警示人们不要只迷恋于外在的色彩和表象。
  • 肯悟宗门直指禅:强调对宗教真理的领悟才是重要的。
  • 谁汲野泉临晓浸:提出对清晨自然的向往和对静谧生活的追求。
  • 瓦瓶插供白衣仙:象征对隐士、道教修行者的尊敬。

修辞手法:

  • 比喻:把花的美丽与佛教的理念相结合。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佛手花象征着内外兼修的哲学思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警示人们不要迷失于表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佛手花:象征着美丽与灵性。
  • 祇园:象征着宗教的崇高与信仰。
  • 清芳:象征着纯洁与自然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佛手花》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董嗣杲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祇园”象征什么?

    • A. 自然美
    • B. 佛教的圣地
    • C. 个人的成就
    • D. 诗人的故乡
  3. “谁汲野泉临晓浸”的意思是什么?

    • A. 在城市中生活
    • B. 追求自然与宁静
    • C. 享受奢华
    • D. 追求名利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渔舟唱晚》 by 王维:通过自然景物展现哲理。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董嗣杲的《佛手花》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表现出对豪放人生的追求,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