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庐山道中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偶呼邻稚携竹杖,
试入仙窟寻桃源。
日斜小憩冷翠谷,
惊散挂树黄黑猿。
白话文翻译:
我偶然叫上邻家的小孩,带着竹杖一起,
试着进入仙境的洞窟,寻找那传说中的桃花源。
夕阳西斜,我在幽静的翠绿山谷里小憩,
惊动了挂在树上的黄黑猿猴,它们纷纷散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偶:偶然,随意。
- 邻稚:邻居的小孩。
- 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
- 仙窟:仙人居住的洞穴,传说中的地方。
- 桃源:桃花源,指一个理想的、与世隔绝的地方,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日斜:太阳快要落山时的样子。
- 小憩:短暂的休息。
- 冷翠谷:清凉而翠绿的山谷。
- 惊散:惊扰而散开。
- 挂树:指猿猴栖息在树上。
典故解析:
- 桃花源: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描绘山水景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庐山道中,反映了诗人游历自然、追求隐逸生活的心态,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美的感悟。
诗歌鉴赏:
《庐山道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的诗。诗的开头,诗人呼唤邻居的小孩一同出游,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通过带着竹杖的邻稚,表达了诗人与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突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接着,诗人提到“试入仙窟寻桃源”,引入了对理想境地的追求,结合了桃花源的典故,暗示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渴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写了日落时分的安静与美丽。“日斜小憩冷翠谷”,描绘出在幽静的山谷中,夕阳西下的宁静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恬淡的心境。最后一句“惊散挂树黄黑猿”,则通过猿猴的惊散,传达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气息,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整体而言,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呼邻稚携竹杖:诗人随意呼唤邻家的小孩,表示亲切的关系,竹杖象征着轻松的出行。
- 试入仙窟寻桃源:表示寻求一个理想的隐居地,体现出诗人对逃避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 日斜小憩冷翠谷:描绘出夕阳西下时的宁静氛围,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享受。
- 惊散挂树黄黑猿:生动描绘出猿猴在自然中的活动,增强了自然的灵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花源比作理想的境地,富有象征意义。
- 对仗:如“日斜”和“小憩”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杖:象征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
- 仙窟:代表理想、超脱的境地。
- 桃源:象征美好的生活理想。
- 冷翠谷:体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黄黑猿:表现自然生灵的活泼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隐居地
C. 旅行目的地 -
诗人为何呼唤邻稚? A. 想要比赛
B. 一起出游
C. 传授知识 -
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什么情景? A. 夕阳的美丽
B. 猿猴的活动
C. 诗人的疲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董嗣杲的《庐山道中》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隐逸生活,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孤独与宁静的感受,而董嗣杲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自然的活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陶渊明集》
- 《王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