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宿湖口》

时间: 2025-01-11 21:03:03

长年人海混潮声,水宿荒凉却夜惊。

月照空巢乌绕树,风吹短草雁知更。

要观此地秋涛壮,更待明年春水生。

不比蜃楼多变见,彩云初日拥层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年人海混潮声,水宿荒凉却夜惊。
月照空巢乌绕树,风吹短草雁知更。
要观此地秋涛壮,更待明年春水生。
不比蜃楼多变见,彩云初日拥层城。

白话文翻译:

整年里海浪声不绝于耳,水边宿营显得荒凉,却在夜晚感到惊恐。
明亮的月光照在空荡的巢穴上,乌鸦在树间盘旋,
风吹拂着短草,雁阵在空中鸣叫。
若想观赏此地壮丽的秋涛,更要等到明年春水涌动。
这里的景色不比蜃楼那般多变,彩云初升时恰似拥抱层层城阙。

注释:

  • 混潮声:潮水拍打岸边的声音,一种自然的声音。
  • 水宿:在水边住宿。
  • 夜惊:夜晚感到惊恐或不安。
  • 月照空巢:月光照在空的鸟巢上,暗示孤独。
  • 乌绕树:乌鸦在树上盘旋,表现出一种孤寂的意象。
  • 雁知更:大雁在空中鸣叫,象征着时节的变化。
  • 蜃楼:海市蜃楼,指因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幻景象。
  • 彩云初日:初升的阳光照耀着彩云,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仲明,号靖庐,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舟宿湖口,作者身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湖边的荒凉与孤独,同时也从中体验到自然的壮美,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舟宿湖口》表现了诗人在湖边宿营时的感受,诗中描绘了夜晚的孤寂与自然的壮丽。开头两句通过“人海混潮声”的描写,展示了人在自然的浩瀚中显得渺小,同时又隐含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接着,月光照耀下的空巢与乌鸦的形象,突显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强调了秋涛的壮美以及春水的期待,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与希望。整体上,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的反思,呈现出一种孤寂而又壮丽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年人海混潮声:常年生活在大海边,潮水的声音与人声交织,体现出一种喧嚣与混乱。
  2. 水宿荒凉却夜惊:在水边宿营,环境荒凉而夜晚让人感到恐惧。
  3. 月照空巢乌绕树:月光照耀下,空鸟巢显得孤单,乌鸦在树上盘旋,增添了孤寂感。
  4. 风吹短草雁知更:风吹动短草,大雁在空中鸣叫,暗示季节的变换。
  5. 要观此地秋涛壮:想要欣赏秋天的波涛壮丽。
  6. 更待明年春水生:还要等待明年春天的水再次涌动。
  7. 不比蜃楼多变见:这里的景色不如蜃楼那样虚幻多变。
  8. 彩云初日拥层城:初升的阳光照耀下,彩云像是拥抱着层层的城阙,描绘出一幅美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月照空巢”与“风吹短草”,形成了对称的结构。
  • 比喻:用蜃楼比喻虚幻的景象,强调自然的真实。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人的情感,如“乌绕树”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孤独的感慨和对未来美好景象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孤独与清晰的思考。
  • 乌鸦:象征孤独与生命的无常。
  • 秋涛:象征壮丽与变化的自然。
  • 春水:象征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混潮声”主要指什么?

    • A. 人声
    • B. 潮水声
    • C. 风声
    • D. 鸟鸣声
  2. 诗人为什么要等待“明年春水生”?

    • A. 期待美丽的自然景象
    • B. 期待人群的聚集
    • C. 期待更好的住宿环境
    • D. 期待夜晚的安静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可以将《舟宿湖口》与王维的《鹿柴》进行比较,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舟宿湖口》更强调孤独与壮美,而《鹿柴》则更显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董嗣杲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