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作者: 李之仪 〔宋代〕
乱魂无据。黯黯只寻来处路。
灯尽花残。不觉长更又向阑。
几回枕上。那件不曾留梦想。
变尽星星。一滴秋霖是一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与迷惘。灵魂在纷乱中无处寄托,黑暗中只是在寻找回家的路。灯光熄灭,花瓣凋零,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深夜。多少次在枕边,回想着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星星也似乎在变化,只有一滴秋雨,就像是一根茎。
注释:
- 乱魂无据:灵魂迷乱,没有根据、依托。
- 黯黯:形容黑暗、沉闷的状态。
- 灯尽花残:灯光熄灭,花朵凋谢,象征着失去和消逝。
- 长更:指夜深、时间流逝。
- 未曾留梦想:未能实现的梦想。
- 变尽星星:星星在变幻,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无常。
- 秋霖:秋天的细雨,通常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表达了普遍的孤独和失落感,符合宋代词人常见的情感抒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之仪,字惟恭,号宾之,宋代诗人,生活于南宋时期。他以词风清丽著称,常在词中抒发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李之仪的诗作大多反映其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尤其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更是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减字木兰花》展现了李之仪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中通过对光影、花朵的描写,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开篇的“乱魂无据”即点明了主题,表达了灵魂的迷茫与无处寄托的痛苦。接着“灯尽花残”,则以景衬情,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整体上,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人在黑暗中寻求希望的心路历程,情感真挚动人。
李之仪在诗中的用词考究,意象丰富。“几回枕上”不仅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思绪,也暗示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惆怅,“变尽星星”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勾勒出一种宇宙的无情与人事的渺小。整首诗情感的基调是沉重而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哀伤,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乱魂无据:诗人内心迷乱无依。
- 黯黯只寻来处路:在黑暗中寻找回家的方向。
- 灯尽花残:象征失去与凋零。
- 不觉长更又向阑:时间不知不觉流逝到了深夜。
- 几回枕上:多次在枕边思考。
- 那件不曾留梦想:未能实现的梦想在心头萦绕。
- 变尽星星:星星在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
- 一滴秋霖是一茎:一滴秋雨如同一根茎,象征孤独。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雨比作一根茎,传达孤独感。
- 拟人:星星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无情。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内心的失落。
意象分析:
- 灯: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光芒。
- 花:代表美好与短暂。
- 秋霖:象征孤独与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灯尽花残”意指什么?
- A. 失去希望
- B. 生活美好
- C. 时间流逝
- D. 无聊
-
“几回枕上”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
- C. 忍耐
- D. 满足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作品多表达女性的柔情与细腻,而李之仪则更倾向于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尽管风格不同,但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李之仪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