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送春
王寂
羽书催去。落絮飞花萦不住。
湖上流莺。欲别频啼三两声。
刘郎未到。孤负东风何草草。
今度重来。不放桃花取次开。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信使催促着离去,飘落的柳絮和飞舞的花瓣仍然不肯停留。
湖面上的黄莺,似乎在频频啼叫,仿佛在为即将离别而哀伤。
刘郎(指心上人)尚未到来,真是辜负了这温暖的东风,草草了事。
这次再来时,不要让桃花随意开放。
注释:
- 羽书:指传递消息的信件,诗中引申为春天的消息。
- 落絮:柳絮飘落,象征春天的结束。
- 流莺:指在湖面上歌唱的黄莺,代表春天的生机。
- 刘郎:指心上人,传说中的男子,代表诗人心中的期待。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桃花: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新的开始。
典故解析:
- 刘郎:这里的“刘郎”可能是指古代歌谣中的情人意象,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期待与失落。
- 桃花: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春天的生机,暗示着诗人希望再次相见时的美好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寂(约1280年-约1340年),元代诗人,字伯平,号静庵,江苏常熟人。王寂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著称,尤其擅长写花鸟、山水等题材。其作品多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 送春》创作于春天,诗人借春天的景象表达对离别的惆怅和对爱情的期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的向往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离去以及对爱的期待。开篇的“羽书催去”便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匆匆,似乎一封信就把春天的美好带走了。接着,诗人通过“落絮飞花萦不住”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柳絮、花瓣在空中飞舞,既是春天的活力,也暗示着即将到来的离别。湖上的黄莺不断啼叫,似乎在为这个时刻的到来而感到不舍。接下来的“刘郎未到”,则表达了对心上人未能及时到来的惋惜和失落,令这春日的离别更加令人感伤。结尾处,诗人希望下次再见时,桃花能够绽放得更加美丽,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美好期待。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清新,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春天与爱情的深刻思考与浓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羽书催去:春天的信使催促着离去,暗示春天的匆匆。
- 落絮飞花萦不住:象征春天的美好不再,感叹春光流逝。
- 湖上流莺:湖面上的黄莺,代表春天的生机。
- 欲别频啼三两声:黄莺似乎在为离别而哀鸣,增强了离别的情感。
- 刘郎未到:心上人未到,增添了失落感。
- 孤负东风何草草:指东风给了春天的温暖,却未能成全相聚,感到草率。
- 今度重来:期待再次相见,充满希望。
- 不放桃花取次开:希望未来重聚时,桃花盛开,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羽书催去”,用“羽书”比喻春天的消息。
- 拟人:如“流莺”似乎在人类情感中啼叫,增强了情感共鸣。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和意象上形成对比,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爱情的期待,情感细腻而真诚,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失去的惋惜。
意象分析:
- 羽书:象征着信息与春天的来临。
- 落絮:象征着春天的离去与时间的流逝。
- 流莺: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生命力。
- 东风:象征春天的温暖与希望。
- 桃花:象征爱情的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羽书催去”中的“羽书”指什么?
- A. 鸟类
- B. 信件
- C. 风
-
“刘郎未到”中的“刘郎”指的是?
- A. 诗人
- B. 心上人
- C. 朋友
-
整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惆怅与期待
- C. 生气
答案:
- B. 信件
- B. 心上人
- B. 惆怅与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人间情感。
- 《送别》(王之涣):通过送别表现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减字木兰花 送春》 vs 《春江花月夜》:
- 两首诗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离别的惆怅,但《减字木兰花 送春》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春江花月夜》则更关注自然景色与人情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王寂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