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是青春欲暮天。
酒愁离恨不禁添。
尊前休说见郎难。
别后要知还有意,
生前莫道便无缘。
雁来频寄小蛮笺。
白话文翻译:
青春已经接近尾声,
酒中愁苦与离别的恨意不断增加。
在酒杯前,别再说见面困难。
分别之后若想知道彼此还有情意,
生前不要轻言没有缘分。
大雁频频寄来小蛮的书信。
注释:
- 青春欲暮天:青春已经接近黄昏,暗指时光流逝。
- 酒愁离恨:因离别而产生的愁苦与恨意。
- 尊前:酒杯前,指饮酒的场景。
- 见郎难:见到心上人很困难。
- 别后:分别之后。
- 小蛮笺:指写信的纸张,小蛮是指寄信的人,可能是情人的代称。
典故解析:
“雁来频寄小蛮笺”中的“雁”常用来比喻信使,表达思念与相思,传统文化中雁的迁徙与情感寄托有着深厚的渊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儆,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其诗常表达情感与自然的结合,体现出浓厚的抒情因素。
创作背景:这首《浣溪沙》反映了作者对青春流逝的感慨,以及在离别时对情感的思考,社会环境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细腻交织,使得作品充满了时代的情感共鸣。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青春流逝与离别的忧伤。首句“已是青春欲暮天”直抒胸臆,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青春的短暂。接下来的“酒愁离恨不禁添”描绘了在酒中愁苦的情景,酒成了情感的媒介,使得离别的愁苦愈发浓烈。诗中对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作者通过“尊前休说见郎难”展现出一种无奈与坚强,似乎在劝诫自己在享受当下时,不要过于沉浸于离别的苦痛中。
而后两句“别后要知还有意,生前莫道便无缘”则表达了对未来情感的期望与对过去缘分的珍惜。最后一句“雁来频寄小蛮笺”则通过意象的转化,将思念与牵挂寄托在大雁的身上,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整首诗在轻盈的语调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思考,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是青春欲暮天:感慨青春已近尾声,时光飞逝。
- 酒愁离恨不禁添:因离别而生的愁苦愈加明显。
- 尊前休说见郎难:在酒前不必再提见面困难,隐含对现实的无奈。
- 别后要知还有意:分开后若想确认彼此的情意。
- 生前莫道便无缘:生前不要轻言没有缘分,表达对情感的珍重。
- 雁来频寄小蛮笺:通过信使传递思念,寄托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天,青春如日落。
- 对仗:如“酒愁离恨”与“别后要知”的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强调珍惜当下的情感与缘分。
意象分析:
- 青春: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流逝的青春引发的忧伤。
- 酒:代表了社交与情感的寄托,酒中蕴含着离愁别恨。
- 雁:象征着信使与思念,通过它的来去传递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酒愁离恨”指的是? A. 友情
B. 离别的伤感
C. 幸福的回忆
D. 对未来的期盼 -
“已是青春欲暮天”中的“暮天”可以理解为? A. 日出
B. 黄昏
C. 清晨
D. 午夜 -
诗中提到的“小蛮笺”象征什么? A. 礼物
B. 书信
C. 诗歌
D. 画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情感与青春的思考。
- 苏轼的《水调歌头》:描绘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吴儆《浣溪沙》与李清照《如梦令》的对比,二者都在探讨离别与思念,但李清照更显细腻的柔情,而吴儆则更显无奈与坚强。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