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蜀公挽诗》

时间: 2025-01-11 23:43:27

仁人宜有勇,无欲故能刚。

凛凛回天力,危危极谏章。

一言扶日御,万古正乾纲。

首犯龙鳞意,渊衷亮未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范蜀公挽诗 李廌 〔宋代〕

仁人宜有勇,无欲故能刚。 凛凛回天力,危危极谏章。 一言扶日御,万古正乾纲。 首犯龙鳞意,渊衷亮未忘。

白话文翻译:

仁德之人应当有勇气,无私无欲所以能够刚强。 他的力量凛然回天,他的谏言极其危急而重要。 一句话就能扶持太阳的运行,万古以来正直地维护天道纲常。 他敢于触犯皇帝的威严,心中忠诚的光芒从未熄灭。

注释:

  • 仁人:指有德行的人。
  • 无欲故能刚:无私无欲,所以意志坚定。
  • 凛凛:形容严肃、威严的样子。
  • 回天力:指能够改变局势的力量。
  • 危危:极其危急。
  • 极谏章:极其重要的谏言。
  • 扶日御:扶持太阳的运行,比喻扶持国家的正道。
  • 乾纲:天道纲常,指国家的根本法则。
  • 首犯龙鳞:比喻敢于触犯皇帝的威严。
  • 渊衷亮未忘:内心深处的忠诚光芒从未熄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公佐,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忠诚、正直的品质,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这首诗是为了纪念范蜀公而作,范蜀公可能是指某位在蜀地有重要贡献的官员或文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为了纪念范蜀公的忠诚和正直,以及他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贡献。通过诗歌表达对范蜀公的敬仰和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赞颂了范蜀公的忠诚和正直。诗中“仁人宜有勇,无欲故能刚”一句,直接点明了范蜀公的品质,即仁德与勇气并存,无私无欲使得他意志坚定。接下来的“凛凛回天力,危危极谏章”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他的谏言能够改变局势,极其危急而重要。最后两句“一言扶日御,万古正乾纲。首犯龙鳞意,渊衷亮未忘”则通过比喻和象征,展现了范蜀公对国家的扶持和对皇帝的忠诚,即使面对极大的风险,他的内心忠诚从未改变。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充分表达了对范蜀公的敬仰和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仁人宜有勇,无欲故能刚。

    • 这句诗直接点明了范蜀公的品质,即仁德与勇气并存,无私无欲使得他意志坚定。
  2. 凛凛回天力,危危极谏章。

    • 这句诗强调了范蜀公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他的谏言能够改变局势,极其危急而重要。
  3. 一言扶日御,万古正乾纲。

    • 这句诗通过比喻,展现了范蜀公对国家的扶持,他的话语如同扶持太阳的运行,维护天道纲常。
  4. 首犯龙鳞意,渊衷亮未忘。

    • 这句诗通过象征,展现了范蜀公对皇帝的忠诚,即使面对极大的风险,他的内心忠诚从未改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言扶日御”,将范蜀公的话语比喻为扶持太阳的运行,形象生动。
  • 象征:如“首犯龙鳞意”,通过触犯皇帝的威严来象征范蜀公的勇气和忠诚。
  • 对仗:如“凛凛回天力,危危极谏章”,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力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范蜀公的忠诚和正直的赞颂。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范蜀公的敬仰和怀念,强调了他的仁德、勇气、影响力和忠诚,展现了他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贡献。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仁人:象征德行和品质。
  • 无欲:象征无私和坚定。
  • 回天力:象征改变局势的力量。
  • 极谏章:象征重要的谏言。
  • 扶日御:象征扶持国家的正道。
  • 乾纲:象征国家的根本法则。
  • 首犯龙鳞:象征勇气和忠诚。
  • 渊衷亮未忘:象征内心深处的忠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仁人宜有勇”中的“仁人”指的是什么? A. 有德行的人 B. 有勇气的人 C. 有智慧的人 D. 有权力的人

  2. 诗中“一言扶日御”中的“扶日御”比喻什么? A. 扶持国家的正道 B. 扶持太阳的运行 C. 扶持皇帝的威严 D. 扶持社会的秩序

  3. 诗中“首犯龙鳞意”中的“首犯龙鳞”象征什么? A. 勇气和忠诚 B. 触犯皇帝的威严 C. 改变局势的力量 D. 重要的谏言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蜀相》:通过描写蜀地的历史和文化,表达了对蜀地英雄的敬仰和怀念。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描写瓜洲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的关怀和对改革的期待。

诗词对比:

  • 杜甫的《蜀相》与李廌的《范蜀公挽诗》:两者都表达了对蜀地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描绘了蜀地的历史和文化,而李廌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范蜀公个人的赞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以及李廌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