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兰》

时间: 2025-01-25 18:22:47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画兰
郑燮 〔清代〕

身在千山顶上头,
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
来不相知去不留。

白话文翻译

身处于千山之巅,
突出的岩石和深深的缝隙中散发着浓郁的兰花香气。
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在搅动,
但云彩来不相识,也不会停留。

注释

字词注释

  • 身在千山顶上头:指身处于高山之巅,表示一种高远的境地。
  • 突岩深缝:指岩石突出,深深的缝隙,有一种神秘和隐逸的感觉。
  • 妙香稠:形容兰花的香气浓郁而美妙。
  • 非无脚下浮云闹:不是说脚下没有浮云在翻滚。
  • 来不相知去不留:云彩来临时并不相识,离去时也不留下痕迹。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千山”、“浮云”等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表达孤独和超脱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以画兰花闻名于世,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的创作背景与郑燮对兰花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密切相关。他在山顶画兰,表达了对兰花孤高清雅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喧嚣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题画兰》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诗。诗人首先以“身在千山顶上头”引入,描绘了他所处的高远环境,给人一种超脱和清新的感觉,仿佛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无拘无束的高远境界。接着,诗人通过“突岩深缝妙香稠”传达了兰花的独特魅力与芬芳,这不仅是对兰花的描写,也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兰花在古代被视为高洁的象征,诗人在描绘兰花时,隐喻了自身的志向和品格。

而“非无脚下浮云闹”一句,则是对周围世界的反思。虽然身在高处,周围有浮云翻滚,但云彩的来去无常,似乎在表达一种淡然的态度:没有必要对周围的喧嚣过于在意,来去匆匆的浮云就像人生的过客。最后一句“来不相知去不留”更是深化了这种哲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无常与疏离,突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清雅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郑燮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独立见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身在千山顶上头:诗人身处高山之顶,强调了他所处的孤高境地。
  • 突岩深缝妙香稠:在岩石的裂缝中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描绘了兰花的美好与神秘。
  • 非无脚下浮云闹:说明虽然身处高处,但并不孤单,脚下的浮云在翻滚。
  • 来不相知去不留:云彩的来去并不留下痕迹,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无常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花的香气比作一种高洁的品质。
  • 对仗:前后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浮云被赋予了“来不相知”的情感,突出其无情和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孤独与超脱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山:象征高远与孤独。
  • 兰花:象征高洁与雅致。
  • 浮云:象征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身在千山顶上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烦恼
    B) 超然
    C) 愤怒
    答案:B) 超然

  2. 诗中提到的“浮云”象征什么?
    A) 友谊
    B) 无常
    C) 财富
    答案:B) 无常

  3. 郑燮在诗中对兰花的态度是?
    A) 贬低
    B) 赞美
    C) 不关心
    答案:B) 赞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兰亭集序》王羲之:同样表现了对兰花的赞美,探讨了人生的哲学。
  • 《山中杂诗》王维:展现了隐逸生活的自然之美。

诗词对比
郑燮的《题画兰》与王维的《山中杂诗》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思考,但郑燮更侧重于兰花的独特气质,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山中景色与人生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郑燮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兰花文化》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题画兰》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情感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