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 登开封城》
时间: 2025-04-28 04:13: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苍莽大河流。空际悠悠。天涯回首又登楼。
百二河山今寂寞,已缺金瓯。宫阙汴京留。
王气全收。浮云缥缈使人愁。
又是夕阳西下去,望断神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浩荡的大河在空中缓缓流淌,天边也显得格外辽阔。我站在高楼上,回首望去,感慨万千。如今这百二河山显得异常寂寞,仿佛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曾经的宫阙依旧矗立在汴京,但国势已然消逝。浮云在空中缥缈不定,让人心生忧愁。又一次夕阳西下,我远望神州大地,心中满是惆怅。
注释:
- 苍莽:形容气势浩大、辽阔无垠。
- 天涯:指极远的地方,这里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 百二河山:指中国的河山,象征祖国的广袤。
- 金瓯:比喻完整的国家或美好生活。
- 浮云:比喻不定的事物,常用来代表忧愁和感慨。
- 神州:古代对中国的美称。
典故解析:
- 汴京:即开封,历史上是多朝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和文化。
- 夕阳西下:常用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师培,清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常以政治感慨和历史思考为主。其诗风格凝练,情感真挚,常反映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创作背景:
该诗写作于清朝晚期,国家对外屡遭侵略,内忧外患,使得诗人感慨万千。诗中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忧伤与对昔日繁华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卖花声 登开封城》通过描绘大河和天际的辽阔,表达了诗人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念与忧虑。开篇的“苍莽大河流”便勾勒出一幅广袤的自然景象,象征着历史的浩荡与变迁。接下来的“空际悠悠”则引入一种空灵的思绪,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无情与空间的辽阔。
当诗人“天涯回首又登楼”,这一动作不仅是对过往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反思。诗中的“百二河山今寂寞,已缺金瓯”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繁华消逝的痛心,仿佛是对历史的深刻叩问。
“宫阙汴京留”,“王气全收”更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沉重感,描绘了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凋零,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法挽回的遗憾。
最后的“浮云缥缈使人愁”,以及“又是夕阳西下去,望断神州”,则带有一种强烈的孤寂感,夕阳象征着日落西山,暗示着一种无奈与惆怅。整首诗在情感上由自然景象引入历史思考,层层递进,给人以深刻的哲理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莽大河流:形容河流的浩大,寓意历史的悠久。
- 空际悠悠:表达一种辽阔与自由的感受,渗透出思乡之情。
- 天涯回首又登楼:回首往昔,感慨历史的沧桑。
- 百二河山今寂寞,已缺金瓯:对国家现状的沉痛感叹。
- 宫阙汴京留:指代昔日繁华的都城,令人怀念。
- 王气全收:隐喻国势的衰退。
- 浮云缥缈使人愁:浮云象征不定的未来,带来忧愁。
- 又是夕阳西下去,望断神州:夕阳暗示时间流逝,心情愈发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浮云”比作人的愁苦,传达情感。
- 对仗:如“苍莽大河流”与“空际悠悠”,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夕阳、浮云等意象渗透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与历史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往昔繁华的追忆。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的无奈与孤独,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惶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河:象征历史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浮云:代表不定的未来与忧愁。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宫阙:历史的遗迹与繁华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苍莽大河流”中的“苍莽”意为: A. 繁华
B. 辽阔
C. 细腻 -
“浮云缥缈使人愁”中的“浮云”比喻的是: A. 幸福
B. 不定的未来
C. 美梦 -
诗中提到的“汴京”指的是: A. 今日的北京
B. 古代的都城开封
C. 另一个国家的首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卖花声 登开封城》和《登高》中的忧国情怀,后者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个人情感,前者则更直接地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刘师培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卖花声 登开封城》的诗意及其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