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曾秀才归永丰》
时间: 2025-02-04 15:25:22意思解释
送曾秀才归永丰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白白茅柴强作春,青青灯火夜相亲。
超然侣子真翘楚,旧矣逢人诵过秦。
觅举不应专嗜古,能文安得却嫌贫。
射科速化谁无术,误向南溪更问津。
白话文翻译:
白色的茅草虽显得单薄,却也能营造出春天的气息;
清幽的灯火在夜晚显得格外亲切。
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真是杰出人才,
已经过了很久,才遇到有人吟诵《过秦论》。
寻求进步不应该只沉迷于古书,
如果有才华,怎么会嫌弃贫穷呢?
考试的捷径和技巧谁没有呢?
却误向南溪询问渡口。
注释:
- 白白: 形容茅草颜色的淡薄,意指简单。
- 茅柴: 指用茅草和柴火搭成的简易住所。
- 青青: 形容灯火的颜色,带有温馨的感觉。
- 超然: 超脱于世俗,意指志向高远的朋友。
- 翘楚: 出众的人才。
- 诵过秦: 意指吟诵《过秦论》,强调古文的重要性。
- 觅举: 寻求出仕的机会。
- 射科: 指科举考试中的射艺。
- 南溪更问津: 指误向南溪询问渡口,表现出对前途的迷茫。
典故解析:
- 《过秦论》: 这是王安石所作的散文,论述秦朝的兴亡,反映了历史的教训和哲理。
- 南溪: 是指一条溪流,可能是在暗喻寻找出路和机会的过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万里,号餐霞,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写景抒情,尤其在自然风光的描绘方面有独特的风格。他的诗作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形成了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杨万里送别曾秀才回永丰之际。曾秀才是他的朋友,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以及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展现了他对古文的热爱与对世俗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春天的夜晚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开头“白白茅柴强作春”以简单的茅草象征着生活的简朴,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温暖;而“青青灯火夜相亲”则暗示着友谊在夜晚的温馨。诗中提到的“超然侣子真翘楚”,不仅赞美了友人的才华,也反映了作者对志同道合者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古文的思考,强调了寻求进步的必要性,提醒人们不应只沉迷于古籍,而忽视现实的困境。最后一句“误向南溪更问津”则暗示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整体来看,诗中蕴含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杨万里诗作的哲理性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白茅柴强作春: 用简单的茅草搭建出春天的气息,象征着生活的朴素与内心的向往。
- 青青灯火夜相亲: 夜晚的灯火如同朋友般温暖亲切,体现出人际关系的温情。
- 超然侣子真翘楚: 赞美志同道合的朋友才华出众,反映出对友谊的珍视。
- 旧矣逢人诵过秦: 过往常常有人吟诵古文,强调古代文学的魅力。
- 觅举不应专嗜古: 提出对进步的追求不应仅仅迷恋古籍。
- 能文安得却嫌贫: 有才能的人不应该抱怨贫穷,强调自我价值。
- 射科速化谁无术: 反映出科举考试中大家都希望迅速成功的心理。
- 误向南溪更问津: 对人生道路的迷惑与不确定,表现出对未来的探求。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茅草比作春天的气息,暗示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 对仗: “白白茅柴”与“青青灯火”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 在阐述人生选择时,使用排比的方式加强了论述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选择的深思。作者在送别友人的同时,反映了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强调了在追求进步过程中应有的态度与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柴: 象征朴素的生活与坚韧的精神。
- 灯火: 代表友谊的温暖与人际关系的密切。
- 春: 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复苏。
- 科举: 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知识与成功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青灯火”指的是什么?
- A. 书本
- B. 朋友的陪伴
- C. 月光
-
诗人对古文的态度是?
- A. 只沉迷于古文
- B. 认为应兼顾现实
- C. 完全否定古文
-
“误向南溪更问津”中“问津”指的是什么?
- A. 询问渡口
- B. 寻找知识
- C. 向朋友请教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别》 - 王维: 同样表现友谊与离别的情感,风格却较为沉郁,与杨万里的轻松幽默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