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笔二首》
时间: 2025-01-23 16:49: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纵笔二首
作者:刘克庄(宋代)
虚费灯窗一世勤,
老师曾许与斯文。
玉台不善谐新咏,
金匮犹堪记旧闻。
浅学安能演繁露,
华堂苦爱诵微云。
史香骚艳无穷尽,
叹息何人共摘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学识的困惑和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全诗可以理解为:我在灯下花费了一生的心血,却只换来老师曾经的许诺;虽有名作,但却难以与新诗相和谐;旧闻仍在心中,难以抒发新意;我的学识浅薄,怎能演绎出深奥的道理;华丽的大厅里,只有对微小的诗句情有独钟;历史的香气和骚雅的风采无穷无尽,然而这样的美好,还有谁能共同分享呢?
注释
- 虚费:徒劳地花费。
- 灯窗:指灯下,象征学习和写作的环境。
- 老师:代指曾经教导自己的文人或学者。
- 玉台:指古代的文人雅集之地,象征高雅的文学。
- 金匮:指收藏的重要典籍或文献。
- 浅学:学问浅薄,见识有限。
- 华堂:华丽的大厅,象征文化和学术的殿堂。
- 史香骚艳:指历史名作的魅力与风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景龙,号天池,南宋著名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表现人生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风以清新、凝练见长,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织。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对未来感到迷茫,表达了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与个人现状的无奈。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纵笔二首》深刻反映了诗人在面对文学创作时的困惑与无奈。诗的开头便以“虚费灯窗一世勤”直入主题,表达了其对学习和创作的辛勤付出,但却感到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接着,诗中提到“老师曾许与斯文”,这是对过去承诺的追忆,反映出诗人对文人理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落。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进一步展示了对自身学识的自嘲与不满,“浅学安能演繁露”,表现出对高深文学的无能为力。“华堂苦爱诵微云”,则透出对那些细微而不被重视的诗句的偏爱,反映出诗人的情感深邃与独特。
最后,诗人以“史香骚艳无穷尽”作结,暗示历史作品的魅力与丰富,但又感到孤独,叹息“何人共摘熏”,表现出对同道中人的渴望与失落。这首诗在形式上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的反思,也有对文人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刘克庄作为诗人的深刻思考与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虚费灯窗一世勤:我在灯下学习一生,却徒劳无功。
- 老师曾许与斯文:老师曾对我许诺过文学的前途。
- 玉台不善谐新咏:但是高雅的文人聚会中,我不能与新诗和谐相处。
- 金匮犹堪记旧闻:我只能记得那些旧闻旧事。
- 浅学安能演繁露:我的学识浅薄,怎么能解释深奥的道理呢?
- 华堂苦爱诵微云:在华丽的殿堂中,我却只能吟诵微小的诗句。
- 史香骚艳无穷尽:历史的香气与骚雅的风采是无穷无尽的。
- 叹息何人共摘熏:我叹息还有谁能与我共同分享这份美好呢?
修辞手法:
- 对比:将个人的困惑与历史的辉煌形成对比,突显孤独感。
- 比喻:“灯窗”比喻学习环境,“华堂”象征文化殿堂,增强了诗的意象感。
- 反问:最后一句的反问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与现实困境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窗:象征学习与付出。
- 玉台:象征文人雅集,代表文化的高雅。
- 华堂:象征文化殿堂,反映诗人对文学的向往。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诗人对文艺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老师曾许与斯文”,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老师的感激
B. 对理想的失落
C. 对文学的热爱 -
“浅学安能演繁露”中“浅学”指的是什么? A. 深厚的学识
B. 自身的知识匮乏
C. 不愿学习 -
诗的最后一句“叹息何人共摘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孤独与无奈
B. 快乐与满足
C. 愤怒与不满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前者反映了个人的困惑与孤独,后者则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哲思。两首诗在主题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刘克庄的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相关论著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